查看原文
其他

2021 On Air | 中瑞艺术家驻留公布最终人选

瑞士文化基金会 瑞士文化基金会 2022-12-13

瑞士文化基金会
2021年艺术家驻留项目
公布最终人选

历经半年,终于可以宣布我们2021年艺术家驻留的最终人选,恭喜获选者们!衷心祝愿他们在旅行恢复可能的时候成行。

感谢艺术家的热情投稿,基金会共收到来自中方的100余份申请,以及来自瑞士的精彩提案,在有力的竞争者中进行择选。申请截止前的最后几周,虽然笼罩着新冠疫情的阴云,但大家渴望与外界相连的热情鼓舞人心。

经由我们上海及苏黎世办公室的共同研讨,我们选出了共10组胜出者,赞助他们2021年分别前往瑞士或是中国的艺术家驻留计划。他们各自提交了很有意思的方案,由于篇幅所限只放了一部分文字,完整版请点击“阅读原文”,移步我们的网站。

中方申请部分感谢官方媒体合作伙伴《艺术新闻/中文版》的线上传播及线下活动协办。


来自中国,前往瑞士


毛竹 & 李琨
工作生活于成都 
艺术家、音乐家组合
site.douban.com/maozhu

自2012年起,他们开始了在跨媒体表演艺术领域上的持续合作。例如为打击乐跨媒体剧场创作的《三重门》(2012),“跨媒介创作”音乐会(2013),跨媒体剧场作品《仿民间》(2017)、机遇音乐作品《妖怪组曲II》(2019)等等。

毛竹,作曲家,2006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作曲系副教授。从2008年开始,毛竹的音乐陆续在各国音乐节上露面。她的创作聚焦在传统作曲与乐器演奏方面,覆盖了从人声、器乐、剧场音乐到实验声音艺术等多种形式。

李琨,新媒体艺术家,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他运用硬件/软件/湿件进行创作,来探索艺术表达上新的可能性。他创作的装置、音乐、影像、互动程序既在音乐厅、美术馆里展演,也出现在公共空间。

毛竹、李琨,“跨媒介创作”音乐会,成都,2013

《探寻欧洲之脊的“妖怪”》
怀揣着对妖怪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将去瑞士探寻欧洲的鬼怪故事。在“欧洲屋脊”上流传着怎样的妖怪或精灵传说,它们与中国的妖怪会有什么不同?在瑞士,人与妖怪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他们希望能以“妖怪”探寻为起点,和瑞士当地的音乐家、艺术家共同创作。



童文敏
工作生活于重庆 
行为、装置、影像、绘画

童文敏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探索野性的思维和现代生活的意义。

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曾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018)、第八届新星星艺术奖第一等奖(2017)及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评选嘉许艺术家(2016)。近期的主要个展包括:祖母绿,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9);规训的逃逸,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中国(2019);树梢之上,器· Haus空间,重庆,中国(2018)。近期群展包括:“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2019)等。

童文敏,《放风》,行为,青海 /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5'14",2016

《废墟项目》
童文敏感触和着眼于中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日常废墟现象,开启了对废墟概念的多元讨论,延伸至建筑空间、文学空间、存在空间、情感空间、记忆,消耗、精神废墟等议题。本次驻地中,她将拜访行为、表演、戏剧、舞蹈等相关的机构与个人,展开对中瑞两地间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差异性的调研和思考。



王海洋
工作生活于北京 
绘画、影像

中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是王海洋的重要创作灵感。他从城市里边缘化的隐蔽性场所收集灵感,并且把身体、欲望置入绘画和影像的实践中,创造出一个狂欢式虚无的世界。

王海洋荣获诸多国际、国内艺术奖项。近期个展包括“王海洋”,胶囊上海,上海,中国(2018)和“王海洋”,空白空间,北京 (2018); “王海洋:独自一人”,OCAT西安馆,西安,中国(2017); “新倾向:王海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6)以及“动力场:王海洋”, 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

王海洋,《愉悦的紧张关系》,多媒体装置,尺寸可变,2019

《城市化发展与性文化》
他将在驻留期间开启新的研究项目,探访瑞士城市的历史,讨论中瑞两国的性文化之区别,揭示性文化和城市发展之间的隐秘关联。通过“城市空间与性”这一主题,他拟将以展览的形式并置展出他在中瑞两地创作的作品。


王梦凡
工作生活于北京 
独立剧场导演、编舞
vimeo.com/mengfanwang

王梦凡的剧场作品包括《50/60——阿姨们的舞蹈剧场》,孩子们的舞蹈剧场《神圣缝纫机》,以及与退役芭蕾舞者合作的《该我上场的时候,叫我,我会回答》。在与不同群体工作中,王梦凡始终关注人的身体及其行动与我们生活社会的关系。作品将这些群体置于非日常的情境之中,以反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理解那些行为的动机。通过重新建立身体与精神之间的联系,她希望能够展现这些身体与生俱来的美。 

王梦凡曾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柏林Schaubude剧院及哥本哈根Forsøgsstationen剧场进行短期驻地创作。她的作品受邀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VIE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等。她曾以歌德学院奖学金获得者身份参与柏林戏剧节国际论坛,并被德国舞蹈杂志《tanz》选为全球范围内最有潜力的编舞者之一。 

王梦凡,《该我上场的时候,叫我,我会回答》,2019

《我是我身体的障碍》
王梦凡将延续之前的身体研究,关注“正常的/障碍的身体”于不同社会环境之下的形成及其状态。她将通过对一些在地创作团体的考察,思考不同身体在舞蹈创作语境中是如何作为“问题”被呈现的。



杨健
工作生活于南京 
录像和装置创作
nationalsilly.weebly.com

杨健的创作通过对最微不足道对象的关注以及叙事架构的切中肯綮,无时无刻不在挑动着惯常经验和日常规制。他往往通过营造怪诞来抵达真相的彼岸,或在随机与偶然之中展开强有力的技术修辞,揭示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逻辑悖逆。

杨健分别于2004及2007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被授予文学学士与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间,他入选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2015年他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画廊、机构及公立美术馆展出。如:ZKM 媒体艺术中心,NJP 白南准艺术中心,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PSA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NAMOC 中国美术馆等。

杨健,“在不可能相遇的时间和利维坦的注视下”,空白空间个展现场,2018

《我们作为传感器》
此次在瑞士,他将探索传感器的世界。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无数的物质在未来将通过传感器相连。让我们成为传感器,让星球成为传感器,使得人类因此第一次成为真正的共同体。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协作的困难及珍贵,瑞士作为尖端科技的创新大国,没有别的地方更加适合开启这个项目。


来自瑞士,前往中国


Bianca Pedrina
工作生活于巴塞尔 
视觉艺术家、策展人
www.biancapedrina.com

Bianca Pedrina曾就读于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和伯尔尼艺术学院。她于2015年获得克里斯蒂娜·斯波里基金会(Cristina Spoerri Foundation)颁发的奖项,2016年获得瑞银文化基金会(UBS Kulturstiftung)颁发的奖项,2018年获得瑞士艺术奖(Swiss Art Award)提名。


她在作品中常常会追溯建筑的形式、设计理念以及历史渊源,尤其着迷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建筑规划的影响。在上海,她希望继续其2018年在韩国启动的一项摄影研究:《岩石观照自然》(Rock Contemplating Nature)系列照片。用建筑反映国家历史、价值观和社会状况,展示了人与城市的交互、以及自然造物经久不衰的痕迹。



Noemi Niederhauser
工作生活于洛桑 
陶艺家、设计师、霉菌学家、视觉艺术家、策展人
www.noemi-niederhauser.ch

Noemi Niederhauser是希腊雅典A-DASH艺术家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她拥有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美术硕士学位,曾就读于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目前任洛桑联邦理工学院ALICE工作室总监,在伯尔尼SFGB-B担任陶瓷设计教师。她曾在2016年、2017年和2019年三度获得瑞士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资助及奖项。

她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画廊、博物馆和机构中展出,如米兰设计周、2019年瑞士设计奖(瑞士巴塞尔)、Raw Material Company(塞内加尔达喀尔)、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希腊雅典)、可持续时尚中心与艺术委员会(英国伦敦)、MUDAC当代应用艺术与设计博物馆(瑞士洛桑)、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伦敦)、MCBA洛桑州立美术馆(瑞士洛桑)等等。


她的构想融汇设计、工艺和科学,围绕材料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将自然界隐藏的和被边缘化的一面放大呈现。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陶瓷传统工艺,能为她的研究提供与本地的专家与工匠密切合作的机会。这次她将研究发酵作用在陶瓷和材料创新领域的应用,把现有工艺拓展应用于创造新的物质特性上,希望有助于应对当下的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挑战。


Ramon Feller
工作生活于苏黎世 
视觉艺术家
www.ramonfeller.ch

Ramon Feller致力于探究系统、模式和时序进程问题。他的兴趣点在于思考流程、习惯和节奏之间的张力,有关控制的问题在其作品中无处不在。他的雕塑与装置实践使用了各种材料和编程方法。它们相互依赖,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运转的节奏而发生变化。


在中国,Feller将通过研究上海这座城市繁复的节奏,洞悉日常生活的节奏及其仪式化和模式的形成。他希望通过走访参观不同的市场,收集电控玩具,为其作品中的新技术方案寻找灵感来源和研究素材。



Samuel Reinhard
工作生活于伯尔尼、纽约、洛杉矶 
作曲家、音乐家和艺术家
www.samuelreinhard.com

Samuel Reinhard于2015年获得伯尔尼艺术大学当代艺术实践(音乐与媒体艺术)硕士学位。他以不同的署名创作发行唱片,一直在开展各种跨界合作和委托创作。除了创作自己的作品,他还为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制作唱片,并为电影作品创作音乐。


在驻留的三个月里,他计划与香港本土音乐家共同创作一系列以即兴协作录制为主的新作品,以自由即兴创作与即兴算法创作相结合为核心内容。他在该项目中将主要专注于创造条件,通过他自己作为即兴创作音乐家/ 作曲家和算法生成式音乐创作方法之间的交流碰撞,创作出不可预知的音乐作品。



Till Langschied
工作生活于巴塞尔 
视觉艺术家
till-langschied.de

Till Langschied曾就读于汉堡时装设计学院杜塞尔多夫学习中心,并在巴塞尔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美术学位。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获邀参加瑞士卢加诺的Lago Mio驻留项目。

他的艺术研究聚焦于人类的欲望和梦想,以及它们如何被投射到科技与自然等“他者”身上。他的作品游走在虚拟空间和模拟空间之间的边界,着重探索二者间不断演变的关系。


十年前他曾居住在苏州,这次重访中国,想探究当地文化在新兴科技的冲击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也想探寻人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上海、深圳等地部署的前沿科技运用的情况。

往期获选驻留艺术家:
▲ 传送门:2020年获选中国驻留艺术家名单
▲ 传送门:2019年中国驻留艺术家感言
▲ 传送门:2018年中国驻留艺术家感言
▲ 传送门:2017年中国驻留艺术家感言
▲ 传送门:2014至2016年中国驻留艺术家感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