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展 | 观展攻略Ⅲ—文物篇:一份“装备”的使用说明
点击上方蓝字,将我们设为星标吧
/ 展讯
展览名称: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8.09.08-2018.11.18
展览城市:浙江杭州
展览机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二楼临展厅
展览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路334、336、450号
庄子的《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 “装备”物的展示
展览将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女神”概念相关的博物馆藏品与现代文化语境中当代艺术家作品,塑造出了“有形”与“无形”的女神的“装备”。
遗产与创作的“物”的对话,将抽象的“女神”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成为此次展览叙述脉络中的“单词”,是“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的表层叙述。
/ “女神”属性的隐喻
通过物的展示、讨论、阐释,对“女神”属性的深层隐喻进行挖掘,直接去触及女神形象的演变图像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女神形象的演变图像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共联合12家博物收藏单位和个人,包括贵州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苏州、南京的个人藏家,共展出98组/120件文物藏品,囊括服饰、书画、陶瓷、漆器、金银器等多种类型,文物年代从汉代延续至民国。
展览空间内的文物(“装备”物的展示)超越自身,成为散点式的概念,对应着各自的关键词(“女神”属性的隐喻)。
文物实景图
01
详解索引
神话——美 BEAUTY & 权力 POWER
投射 Projection
身份 Identity
符号 Symbol
觉醒 Awake
美 Beauty
身体 Body
束缚 Constraint
①神话—— 美 BEAUTY & 权力 POWER
美和权力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女神”)的核心属性
汉·神人车马像·青铜镜
公元前202—202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元·洛神出水·青铜镜
1206—1368 浙江省博物馆藏
序厅的两面铜镜,是两位中国古代的女神——西王母与洛神,分别象征着权力与美。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的重要神祗之一。最初形象为半人半兽,神职比较单一。此后其神格发展呈多样化趋势,地位也不断上升。至汉代,西王母变为民间信仰的主神祗,魏晋时期,被道教吸收为“第一女神仙”。荣格曾经指出,母神是一切女神的终极原型,从母神的神格性质来看,“可爱的母亲”和“可怕的母亲”分别折射着生与死、善与恶、慈爱与凶狠的两极效应。西王母这位女神既主刑杀,又掌不死药,充分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的这面汉代四乳画像镜,有对称两组人像,中间分别为西王母(图像底部)和东王公(图像上部)。画像上,西王母为四分之三侧面,并似有发髻/头饰,说明西王母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在中国古代,正面南坐是最高君主的坐姿)。东王公的形象在这里作为陪侍者出现,这是自东汉以后,无论是在画像石还是在画像砖中,成为一种西王母的标准搭配。
洛神,原名为“宓妃”。最早的记载见于战国屈原的《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 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 吾令蹇脩以为理。”至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描写宓妃的美貌:“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靓庄刻饰,便嬛绰约,柔桡嫚嫚,妩媚孅弱。”而对洛神的赞美最著名的属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洛神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曹植对其体态身形,五官气质描写得十分动人,至此,洛神成为了美的代名词。
您可在一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组展品:
②投射 Projection
“投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自我防御机制”之一,它是个体无意识/半意识地把个体内心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来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挫折的方法。
清·设色仕女·春夏秋冬·条屏
1644—1911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四幅条屏是费丹旭所绘,画面上以春夏秋冬四季与人物为主体,配以诗句,演绎了四位女性不同的心境。费丹旭(1801-1850)的肖像画独具一格,以画仕女闻名,与改琦并称"改费"。笔下女子大多纤瘦柔弱,削肩长颈,流露淡淡的病态之美,且重在传达出“愁”“怨”“悲”“凄”“冷”的内在情感。
明清仕女画在形象上以世俗风尚为导向,以适应世俗的要求。在“阴柔为美弱为用”的审美思想指引下,“脱去脂粉华靡之气”而不失“静女悠闲之态”,成为明清仕女画塑造形象的标准。第一,儒家文化下的男性审美观。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儒家“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森严礼教和男女等级观念相暗合。眉目清秀、瘦小娇弱、阴柔忧郁、“倚风娇无力”的弱女子形象。第二,文人士大夫的“以女自况”。明清两代,在严酷的文化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强烈压制下,士大夫长期受制于君权的统治地位,充当着君王奴役的角色,渐渐地士大夫们在皇权、朝廷面前失去了雄性特征,开始弱化而沦为“第二性”,“男人女性化心态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文人心性中的一部分”。文人们常常以“女性”的口吻为诗为画,寄寓自己不受赏识或遭抛弃的悲惨境遇和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哀怨。
这四条屏中的仕女何尝不是作画者的心理投射?
您可在一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展品:
③身份 Identity
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也指身份认同。第一种表现在阶层,第二种展开,表现在文化认同的层面,受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童言无忌》/《更衣记》,张爱玲
清·红缎盘金绣·云龙纹·女褂
1644—191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局部
在清代,袍的外面通常要套穿褂。由于褂总是穿着于最外层,最能显著的表明一个人的等级身份。这件女褂采用红色缎面,月白色素绫里,内絮丝绵。装饰纹样丰富,比如领、袖上金绣的行龙纹,褂面盘金绣的正龙、行龙纹及蝠、寿字、祥云纹,下摆上的海水江崖纹,纹样逐渐成为身份的符号。
彝族土司·八卦龙袍
1930 贵州省博物馆藏
局部
彝族文化同样对服饰的身份化十分热衷。这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龙袍用了浅蓝色的缎面,绣有龙云花蝶,前后下摆绣海潮鱼虾、石榴花、梅花、牡丹花、八卦、变形龙纹等。这件彝族土司绣龙长袍,是赫章安氏土司正妻的礼服,在重要吉庆场合穿着。穿着时由八名丫鬟把衣服牵开,往头上钻套,并由丫鬟伺候着坐在太师椅上接受跪拜。
除了运用纹饰,极致的工艺也成为提升服饰价值及彰显身份的常用手段。比如“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缂丝即以本色的生、熟丝做经线,以彩色丝线做纬线,用小梭按其不同色彩和纹饰分别织纬,纬线不通梭织造,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在不同色彩或不同纹饰轮廓之间互不相连,似刀镂刻状。
缂丝织造结构
缂丝工艺图
清·缂丝·四妃十六子·挽袖绣片
清代 周峰藏
这对挽袖绣片以缂丝表明相应阶层的身份,同时,“四妃十六子”这一纹样反映了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也引出特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背景。
四妃十六子,又名庭园婴戏图。“四妃十六子”中四妃原指贵、淑、德、贤。
据宋代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卷一:帝王后妃“四妃”记载,“后妃四星,其一为正嫡,三为后官。故帝取象于此,立四妃……则四妃之制,自黄帝始矣。三代有妇人而无妃号,汉有贵人,魏始置妃,此夫号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贵、淑、德、贤,是四妃也。”
四妃十六子主题纹样,在清代已成为妇婴组合的典型祥瑞图案。
您可在一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服饰组展品,
二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挽袖展品:
④符号 Symbol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作为结构主义的创始人,旨在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探讨日常现象背后的意义生成和意识形态建构。
清·蓝绸彩线绣·云蝠百蝶纹·女袄
644—191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局部
这件馆藏的女袄采用蓝色云幅纹暗花的绸面,月白色素绫里。全身彩绣百蝶纹。圆领上,装饰四季花卉和如意头纹饰,领襟以石青色素缎镶边。袖口分别装饰有一条浅黄色的窄绦边,上面有地上彩绣花鸟;还有米色的花边,上面装饰有地上彩绣亭台人物。
蝴蝶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常见纹样,清代以前,多数以对称造型,作为辅助纹样出现。至清中晚期,则成为主体纹样,呈现“百蝶”的装饰风格。在服装上,通常与花卉植物相搭配。比如慈禧太后很喜欢蝴蝶纹样,无论是服装、头饰还是起居用品,都会出现蝴蝶的纹样。蝴蝶化身为吉祥的符号。
苗族·蝴蝶妈妈纹·绣片
20世纪 贵州省博物馆藏
苗族流传着一首歌——《苗族古歌·枫木歌》,讲的是人类起源的故事。
“世间万物多,来源是一个。要晓得清楚, 来唱枫木歌。
枫木生榜留,才有你和我。要晓得典故,来唱枫木歌。
回头看太初,悠悠最远古,砍倒枫木树,树心生妹留;树梢生鸲鹆:树蔸变成鼓;树叶变燕子;树根变泥鳅。
妹榜妹留呵,生十二个宝,下十二个蛋。会生不会抱,会下不会孵。鸲鹆替她抱,鸲鹆帮她孵。
孵多了就生,抱久了就出。一个蹬个醒,一个拉个起;
雷蹬姜炎醒,雷拉姜炎起;姜炎蹬龙醒,姜炎拉龙起。
龙蹬大象醒,龙拉大象起:象蹬水牛醒,象拉水牛起。
水牛蹬虎醒,水牛拉虎起:虎蹬老蛇醒,虎拉老蛇起。
蛇蹬蜈蚣醒。蛇拉娱蚣起。个个都出生,齐齐坐窝里。还有些寡蛋;有的变善神;有的变恶鬼。”(注:苗语“妹榜妹留”指的是蝴蝶妈妈)
在苗族文化里,枫树心生出了蝴蝶妈妈,树梢生出了鹡宇鸟。蝴蝶妈妈与水泡游方恋爱之后,产下了十二个蛋,由鹡宇鸟孵化出苗族人民的祖先:姜央和牛、狮子、蜈蚣等十二兄弟。蝴蝶妈妈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反映了苗族的女性祖先崇拜及“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也反映了苗族朴素的“万物同源”的思想。蝴蝶化身为万物的祖先。
代表蝴蝶妈妈的蝴蝶图形作为女性权力意志象征的“她”的符号,是社会中集体意志的体现,也是女性符号在苗族艺术史中内化的集中体现。
您可在二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组展品:
⑤觉醒 Awake
女·性常被“女性形象”所绑架,也深刻处于被建构出来的外在超我与内在自我之间的对冲中,觉醒是女性个体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一直持存的意识状态。
近代·设色山水·手卷
1931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它与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提倡、女权运动或者说平权运动的呼吁、政府的倡导及西方教会来华办学活动的刺激密切相关。蔡元培曾在《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指出,女性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要塑造女子的完全人格。
民国新式女子代表耳熟能详,比如林徽因、张爱玲、吕碧城,还有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的陆小曼。实际上,陆小曼深谙戏剧与昆曲,擅长文章,写过《卞昆冈》,爱好绘画,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这幅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手卷是陆小曼目前存世最早的绘画作品,也是徐志摩飞机失事时的唯一遗物。1931年,陆小曼师从刘海粟学画,不久创作此设色山水手卷。徐志摩对妻子的画才颇为得意,带着画卷分于友人们题跋。胡适题跋:“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小曼聪明人,莫走这条路。拼得死功夫,自成真意趣。”直指陆小曼是“闭门造云岚”,也许怕她看了不高兴,又说:“小曼学画不久,就做这山水大幅,功力可不小!我是不懂得画的,但我对于这一道却有一点很固执的意见,写成韵语,博小曼一笑。”
通过公共教育获得“知识”成为现代女性得到“赋权”的一种途径,一种“自我觉醒”逐渐生发为自发的自我构建。
您可在一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展品:
⑥美Beauty 身体Body 束缚Constraint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女性的形象也不是‘天然’的,而是在某种文化背景下、以某些人群为主导、出于某些目的、经由某些过程而刻意建构起来的。”女·性与“女性形象”两者,不断地自我定义和被定义,自我建构和被建构,被消费和自我消费的进程。
女性的“身体史”同时是“权力史”和“时尚史”。为了顺从或逆反“女性形象”,达到最终要义——美,女性塑造自己的身体——束缚,中国的三寸金莲和西方的紧身胸衣由此出场。
清·手绣·小脚鞋 1644—191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宋代。裹过的脚被称为“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
裹脚的起源与统治者相关。宋朝皇室与宋朝上层社会是最早开始缠足的。《鹤林玉露》记载: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为恻然”。《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苏轼《菩萨蛮 咏足》称女子小脚为“宫样”。除了统治者的意志外,文人对缠足风俗影响很大。苏轼《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甚至制定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直至1912年,由孙中山发布命令通饬全国劝禁缠足,放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由此女性的身体从漫长的缠足历史中得以解放。
丝织花卉纹·巴瑟尔·礼服裙
19世纪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从十三、四世纪开始,欧洲女性采用束腰、紧身胸衣、裙撑对身体进行塑形。裙撑通过撑起女性后臀位置而使形态身姿呈现S型。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一件巴瑟尔礼服裙,因采用了巴瑟尔裙撑而得名,大约流行于19世纪70年代。一般只有上流社会女性才采用紧身胸衣及裙撑调整体态,裙撑也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作为贵族和平民身份划分的方法。据记载,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王妃的嫁妆中还有铁质紧身胸衣。
紧身胸衣对西方女性身体的塑形与阶层、权力等因素相关。直至1906年,由服装设计界的革命家保罗·波烈倡导,才真正地废除了紧身胸衣。
近代·旗袍 20世纪初 蔡念群藏
旗袍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其影响广泛深刻。王宇清先生曾认为“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 与起初女子为追求平等权利而穿长袍之风气形成的旗袍不同,历史上还兴起一阵高领紧身旗袍之风。
张爱玲曾在《更衣记》中评价:“一九三O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往年的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脸,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颌,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您可在二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组展品:
02
提示索引
补偿 Compensation
品格 Character
时尚 Fashion
悦己 Self
神话与权力之间,由“女神崇拜”思考至各个文明时期的女性基本生存权利和政治身份问题,引出的是身份、政治、生育等女性议题“元叙事”。各个文明社会利用权力对女性品行进行规训,或使女性主动归顺,引出品格这一关键词;
时尚为女性的赋权,身体往往作为第一作用对象,“身体史”同时是“权力史”和“时尚史”,女性在时尚和权力对身体的改造中,精神得以补偿,为了达成或逆反“女性形象”,女性塑造自己的身体——束缚;
在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甜蜜的裹挟中,消费与拜物出场,而这一些都作用于欲望促使的种种符号投射,它指向一个似乎永恒却不断刷新的最高要义——美;
女性神话看似在不断降级,女性自身却通过投射完成了自我消费和神化的循环。美与神话直白地构成了“女神”,女性的悦己、补偿以及觉醒,是个体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一直持存的意识状态,为整个动态结构的各个环节供给能量。
在象限结构的外围新伦理、无性别,以及赋权作为一种穿刺/逃逸机制在现代主义以降不断撕扯着这一结构,使之不再稳定,由此我们得到了更多进入女·性现实自我讨论的切入口。
①补偿 Compensation
女性在时尚和权力对身体的改造过程中,精神得以补偿。
清·银鎏金·花篮坠耳环
1644—191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这副耳环采用银质鎏金,环形耳针用花草纹装饰,可穿挂于耳孔。环形耳针下坠三串挂饰,两边为叶子装饰,中间为花篮装饰,以小环连接,花篮为靛蓝色。
您可在二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展品:
②品格 Character
琴棋书画成了身处闺阁的古代女性打发时光的载体,塑造了她们独特的古典品格。
清·设色仕女图·折扇页
1844 湖州市博物馆藏
这幅费丹旭绘制的扇面上一女子抚琴,一旁还站着一位侍女。抚琴对于古代闺秀十分重要。儒家文化重视音乐教育,认为其具有导正人的情欲,促进社会和谐、政治安定等功能。对于文人来说,雅乐能够修养心性,而不止于娱乐。
闺秀们研习的往往也是传统文人眼中的雅乐,所习乐器成为其阅读、创作之外的另一项文化消遣,以琴和箫最为常见。此外,香道和茶道也是闺阁女子雅致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您可在二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展品:
③时尚 Fashion
时尚是女性的自我赋权。
螺钿扇骨·彩绘西洋人物·烫金镂空·折扇
19世纪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这件螺钿扇骨彩绘西洋人物烫金镂空折扇的大边雕刻花卉人物图案,贴金装饰。内骨雕刻西洋人物花鸟图,并贴金装饰。扇面两侧皆用彩绘。正面为三处开光的主题画面,开光采用金色花卉纹样。中间主题画面为西洋人物及天使图案,左侧彩绘花鸟图,右侧彩绘天使图。
另一面扇面白色为底,中间彩绘天使图。扇面周围彩绘卷草花卉纹饰。
您可在二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展品:
④悦己 Self
女性通过消费等行为,试图抵达悦己状态。
“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丹祺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童言无忌》1944,张爱玲
口红 20世纪初 高建忠藏
MAX FACTOR(蜜丝佛陀/音译)
HOLLYWOOD U.S.A(美国好莱坞)
CHERAMY(切拉米/音译)设计
PARIS FRANCE(法国巴黎)
WONDERFUL(王德福尔/音译)
WILSON(威尔森/音译)设计
“红花”牌,WILSON(威尔森/音译)设计
DORO LIPSTIC(“多罗”牌/音译 口红)
TRU-COLOR(“真彩”系列)
您可在二楼临展厅星号位置参观此展品:
“女神的装备”主展区海报
—— 拓 展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女神展 | “女神的装备——
当代艺术@博物馆”
向过去求证,对未来发问
/ 9月12日 /
女神展 | 观展攻略(一)——
关于女性问题四部曲的谱写
/ 10月4日 /
女神展 | 一次关于“女性问题”
理论探讨的梳理
/ 10月18日 /
题 外 话
为了带给大家更好的阅读体验
小匠建议大家动动手指
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设为星标哦!
具体步骤如下↓↓↓
期待你为工美馆点燃一颗小星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