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当代艺术系列③ | “策展”如何成为生产力?

工美小匠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2022-10-14

按:2018年9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了“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展览以“女神”与“装备”并置的形式呈现,别出新意地将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置于同一空间展出。2020年9月,此系列第二个展览项目“永远有多远”将亮相。此展正式露面前,两位策展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许潇笑、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苏州霓美术馆馆长宋振熙,分别就跨界展、展览本身及策展如何成为生产力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试图呈现展览外更广阔的世界,今天推出第三篇。

(点击了解更多“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话题)

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 | 第二次,还重要吗?

博物馆@当代艺术系列② | 展览是否一定要“看得懂”?




“策展”如何成为生产力?

文/许潇笑(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


借用绘画语言、摄影语言、电影语言里“语言”的概念,策展也有自己的“语言”,也就可以在这个维度上被理解为具有方法论的特性,是一种知识生产的实践,并有自己独特的媒介与模式。特别的一点是策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协作性,各种资源的整合、关系的博弈,纷繁复杂,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与各种可能性。展览作为策展行为外化的一个成形状态,并不是策展的目的,而是过程中各种文化关系的构建,不仅仅在于策展方与观看者之间,还有参与到这个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群体,展览最终是这些群体共同的文化表达——那么,一次策展实践中,参与群体的多样性、协作博弈的复杂程度也就决定了这个展览本身的厚度与维度,亦或说是其生产力的强盛与可持续程度。

 


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跨界策展,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知识生产方式与沟通媒介,为了达成最后的“展览”,相较于“回避”与“迂回”,我们必须直面各自自身的问题——历史博物(形而下)中“遗失的”现实意义和当代艺术(形而上)中“被剥夺”的历史感。在不断差异对抗与共识磨合的过程中,打开边界、自我拓展,在新的参考系与他者视角中进行自我审视,也找到新的诠释途径与价值路径。文化的生长,丰盈鲜活而充满生命力。










文/宋振熙(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苏州霓美术馆馆长)

 

我一开始就不认为策展只是一种被规范动作的职业方向。如果它是,那么注定策展是一向脱离知识而进入资本生产循环的重要方法。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策展从诞生之日起就和资本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仅仅意义落于此处。它总是想出逃,走向知识生产的另一个职责使命。为了做到这个使命,不少独立策展人都在文化艺术发展中作出自己的尝试。策展衔接着是知识和展示两个端口的内容。它不一定是知识的生产者,但策展一定是作为一种方法来组织知识、研究知识、展示知识的行动。它会用这种学科的方法来达到拓展知识边界的目的,但更加重要的是,在展示端口,策展更加拥有所谓生产力的价值。

 


策展的重要工作是对展示文化价值的体现,如果能够将向内转化的文化转换为向外输出的文化,那么策展的生产力则将成立。策展人不是人类学家,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科学家,他们的重要知识生产不在于和它们pk这样的知识指标。策展是综合的组织知识和拓展知识的方法,这里面还要涵盖自我的态度,一种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所以,策展本身作为方法论最为重要的是将问题意识作为核心动力,衔接知识体系和展示价值。所以,我们不应该夸大策展行为的能力,更不能忽视它的生产力。面对公众,策展行为是一种不可缺失的文化感知传递的方法,它更像是提醒者,为观看者带来更强烈的思考情境,学会用感受力去思考被隐匿的知识。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VR展厅

*转自雅昌艺术头条独家报道

女神展 |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向过去求证,对未来发

女神展丨媒体报道不完全整理!吸睛指数100%的女神展,你还不来吗?!









女神展回顾 | 博物≠×∞÷±≒≈艺术,我们把一道“选择题”做成了“论述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