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我们太依赖感受了
在训练营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有位小伙伴在群里说,感觉坚持练习的人没有那么多了。然后他分析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一种让大家“上瘾”的机制,好的设计应该是大家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能获得满足。
这话的确很有道理,不断让一个人体验到“好的感受”的确有利于强化某种行为,甚至让人上瘾。但问题是,“好的感受”就一定会把我们引向好的目标和结果吗?
答案是,不一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甜食会给人带来好的感受,正因如此大家才会对奶茶这样的甜食上瘾,但是甜食吃太多则会带来很多健康隐患。这个结果应该是大家都不想要的。
实际上,过于依赖感受(只喜欢“好的感受“,不喜欢“不好的感受”)正是我们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问题所在。而正念练习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改变与感受之间的关系,摆脱感受对我们的控制。
为什么不能依赖感受
为什么“好的感受”不一定就会把我们引向好的目标和结果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进化的角度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感受。
我们都知道,人是进化的产物。说白了,我们的存在本质上是在为我们的基因服务。基因想要被复制和传播,我们就得好好求生存求发展,要觅食,要求偶,要为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断奋斗。那么,怎样才能确保我们会去做对基因复制有利的事情呢?感受自然就是最好的工具了。
不管感觉最初在何时出现,行为科学家对于“好感觉和坏感觉的最初作用”已经基本达成一致:使生物体接近对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对其有害的事物。接近和躲避是最基本的行为决定,感觉则像自然选择的工具,它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有利于基因复制和传播的“正确决定”。那些对于生存和繁衍有利的事情,自然选择就会给予我们快乐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就会促使我们去追求这样的事物。相反,那些对我们有危害的事物最好躲开,所以自然选择就给了我们厌恶的感觉。
可问题是,我们的感觉是自然选择在特定的原始生存环境下设计出来的,和过去相比,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当时有利于我们生存的偏好换到的现代环境就不一定是有利的了。
比方说,“懒惰”原本是进化赋予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食物匮乏的原始生存环境,它能帮助我们避免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因此所谓的“拖延症”不过是大脑为了省力而产生的一种本能抵抗。如今,它却成了阻碍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再比如,我们之所以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本能,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在群体中生存和繁衍。自我意识会使得我们经常思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受人喜爱,拥有更高地位人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基因传播,所以自然选择鼓励我们去努力追求他人的认可,去追求更高的地位。当我们得到了认可和更高地位时,我们就会感到特别快乐,当我们的地位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在过去的狩猎—采集时代,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人非常有限,而且身边的人彼此间都很熟悉,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总是去担心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或者担心自己地位下降。然而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人、信息和机会大大增加了,这个时候,自我意识反而会带来麻烦,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地位,担心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不是“足够好”,是不是“足够成功”。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越来越焦虑,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太依赖于社会认可,以及与他人对比之后的优越性所带来的快感了,而这种感受却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获得,因为需要比较和在意的人太多了。即便是获得了,这种快感也是十分短暂的,因为不管你多优秀、多成功,你总会发现更成功、更优秀的人,于是你又会因为自我地位受到威胁而感到焦虑,并因此而去寻求更多的认可和更大的成功。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不存在这样的“环境错配”,我们的感受依然不是完全可靠的,因为我们是自然选择塑造出来的,自然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基因的复制与传播,别无他求。自然选择根本不关心我们的长期幸福,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we are created not to be happy but to reproduce.(我们被创造出来不是为了获得幸福,而是为了繁衍)。假如一种幻觉有利于我们祖先的基因传播,自然选择会毫不犹豫地迷惑我们,使我们分不清什么能够带来持久的幸福、什么不能。
我们常常容易把快乐的感受和幸福弄混,认为幸福就是要让自己一直处于快乐的、积极的情绪之中。其实,不光是普通人,很多心理学家也都这么认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都把“快乐的情绪”看成是幸福的核心内涵。
后来,塞利格曼自己也意识到这种过于强调主观感受的定义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他对幸福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他把那种强调生活满意度的幸福叫做happiness,它侧重的是快乐的情绪,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种蓬勃发展(flourish)的人生状态,这种幸福叫做well-being。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人生。
那么,蓬勃发展的人生状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用我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能够投入地去做那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可以不断提升,并且还能与他人建立起积极的连接。
这种状态听上去很美好,然而这个过程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与快乐,而是充满着迷茫、困惑与艰辛,因为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没有人一开始就拥有很强的能力,人生的方向都是在一步步探索出来的,能力也都是通过不断走出舒适区,不断迎接新挑战,才能慢慢积累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定要承受很多的“痛苦”,比如迷茫和不确定性的痛苦,没有掌声和鼓励的痛苦,突破舒适区的痛苦,失败的痛苦等等。如果我们无法克服自己想要“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性,总想立刻得到快乐或者消除痛苦,那么只要遭遇了困难情绪,感到有所不安,我们就会想要逃避,想要向外寻求安慰或者某种快感。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想要幸福,却讨厌困难,总是在想方设法用更轻松的方法获取幸福,结果却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
事实上,那些能够找到人生方向的人并不是不迷茫,他们也迷茫,也困惑,只不过他们接受迷茫和困惑,他们知道人生原本就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所以他们不会让迷茫阻止自己探索、行动和试错的步伐。
而那些拥有成就、获得了尊重与认可的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厉害,他们也经历过默默无闻的成长和奋斗过程,他们也遭遇过无数的挫败,只是他们扛过来了,没有选择逃避。
毋庸置疑,幸福的生活肯定离不开快乐的感受,但快乐的感受却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因为幸福还与自我成长,能力发展,以及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这些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需要我们去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种种挑战。
由此可见,痛苦实际上也是幸福的一部分(痛并快乐着),正如《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这本书里所写的那样:“你不想面对的是什么?然而只要勇敢面对它,你的人生道路必将开阔起来,无论过程多么艰辛。”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与痛苦、不安相处呢?关键在于放下评判,不要认为某些情绪是不好的,也不要企图消除它,而是接纳它,允许它存在。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曾经有个小伙伴请教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自己突然接到通知,下午要去总部给董事长等领导们汇报预算,然而作为基层职员的他从未参加这种会议,更别提汇报了,所以他现在很紧张,特别心慌,这样紧张下去恐怕会表现更糟。他问我该怎么调节。
我给他的回复是:当我们要去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经验不足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本能地感到紧张。这种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控制不了,也无法完全消除,即便是很有经验的人上台也会感到紧张。所以,不要想着怎么去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接受它的存在,然后把精力放在你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上——怎样确保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这次汇报。
接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我们不接纳某种感受,讨厌它的存在,那么大脑的“行动模式”就会被启动,并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可问题是,情绪是没有办法直接解决的,你越想消除,越消除不了。不仅如此,你的大脑还会因为消除不了“威胁”而会陷入无休止的过度思考之中,进行各种灾难化想象,这样的过度思考只会使得你更加焦虑和紧张。
相反,假如在觉察到不安(或者任何一种你不喜欢的情绪状态)时,你能够懂得去接纳它,不把它当成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就不会被不良情绪所控。
在正念练习中,我们要练习的就是这种不评判、接纳的能力。通过把感受和想法当成是客观事件去观察,而不是主观地给它们贴上“好”或者“不好”的标签,我们便能从感受和想法中抽离出来。当我们拥有了一种“观察”的客观视角之后,我们就可以与感受和谐相处了,无论这种感受是我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关于正念中的“不评判和接纳”,有的人可能会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所有的评判都是不好的,而接纳就是不去解决问题。其实不然。评判本身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因为没有了评判,我们根本无法做选择。生活中很多问题也是真实存在的,的确需要我们去解决。
然而,评判也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评判所依据的衡量标准是否是好的。如果衡量标准本身有问题,也就是我们所看重的东西是无益的,或者所认为的好或不好是不恰当的,那么这样的评判就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想要解决问题,我们也得先弄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是否属于我们的掌控范围,以及如何有效地去解决。这通常需要时间去分析和思考,甚至是试错。
因此,更为准确一点来说,我们真正要的并不是“不评判”,而是不跟随快速评判去反应(感受其实就是大脑做出的快速评判),因为这种快速评判和反应往往会把我们引向错误的目标,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比如过度思考引起的内耗。
正念所带来的觉知力有点像是一个暂停键,它可以让我们在觉察到了大脑的快速评判(感受)之后,不去认同这种评判,仅仅把感受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去接纳。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回到理性的层面,去思考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价值观),想要的结果是什么(目标),以及如何根据想要的结果去规划和选择接下来的行为(行动)。
当然,即便是回到理性层面,你也不一定就会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因为问题的解决与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思考能力有关,而且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行动和反思中去摸索,但不管怎么样,以“认真思考过的价值观和目标”为指引的人生(尤其是那些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目标),都会比以“感受”为指引的人生更为高效,更为幸福......
写在最后:
回到开篇所说的无法坚持正念练习的问题。这背后主要的原因就是太依赖感受了——没有得到想要的“好的感受”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出现了“不想练习”的感受时,我们就会跟随这种感受而选择放弃。然而,这恰恰就是我们需要通过正念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摆脱感受对我们的控制。
是的,这个过程的确不容易,但是只有“熬”过这个阶段,我们才能找回人生的掌控权,才有可能拥有一个蓬勃绽放的人生。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更多推荐阅读
遇到问题,我们该怎样去思考?
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如何想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人生中有些问题,只能用“无为”去解决
如何从过度思考和内耗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