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最令人愤懑和心碎的一部

2016-04-24 虹膜翻译组 虹膜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作者:罗杰·伊伯特

翻译:孙文烨

校对:新参者


在《飞越疯人院》全片大约进行到五分之四的时候,杰克·尼科尔森的一个特写长镜头令人心生好奇。




我们能够注意到它,因为镜头在那个画面停留了好一会儿。画面里的麦克墨菲陷入了沉思。这个镜头处于全片的平衡点上,分隔了电影前段的恶作剧与欢笑和电影最终的悲剧落幕。


麦克墨菲那时在想些什么呢?他正在计划着新的反抗,还是终于意识到已经失去一切?


麦克墨菲究竟在思索什么也正是电影的悬念所在。这引出了之后的那一幕:他倒在地板上,旁边是大开着的窗户。



自决定不去逃走,他已经或多或少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他顽强的生命力终于还是消耗殆尽了吗?


在无数次地反抗精神病院的制度之后,在由他所带领的精神病人集体反叛之后,在他改变比利和酋长命运的鼓励之后,在他首次接受了休克疗法之后——他内心的希望之火已经熄灭了吗?



《飞越疯人院》(1975)几乎出现在每一个电影推荐的榜单上。它是自《一夜风流》(1934)以来第一部赢得奥斯卡所有最重磅五个奖项的电影,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杰克·尼科尔森)、最佳女主角(路易斯·莱彻)、最佳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和最佳剧本(劳伦斯·奥邦与伯·古德曼)。


其实,它也完全可以赢得最佳摄影(哈斯克尔·韦克斯勒)与最佳剪辑(赵汝钜)。1975年,我出席了这部影片在芝加哥电影节的全球首映会,那是一个有着3000个座位的影院。



观众如此热烈的反应是我从未见过的(即使《E.T.外星人》在戛纳上映时也不曾有过)。放映结束后,《飞越疯人院》的联合制片人迈克尔·道格拉斯走进放映厅,有种恍如梦中的感觉,那是这位年轻人第一次担任制片。


但是对那些如此喜爱这部电影的观众们而言,这部电影究竟讲述的是什么呢?人们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描绘在麦克墨菲带领下,精神病院病人走向集体反抗道路的喜剧故事,他们对于那次出海打渔的旅行,病友们整夜的狂欢以及麦克墨菲对雷切德护士长(由弗莱彻扮演)的蔑视印象深刻。




然而事实上,这部影片是关于麦克墨菲逐渐被击败的故事。你可以把它称作是虽败犹荣,并为酋长成功的逃离而感到欣喜。但对麦克墨菲这个人物来说,这实在算不上多大的安慰。



这部电影是由肯·凯西1920年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宝琳·凯尔称这部小说「包裹着一个预言式的内核,即整个越战时期不断变动的政治状况逐渐引起人们的幻觉。」这部影片隐喻了弥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的盲从心态。


为了将患者们变成一些惹人喜爱的、随时准备好为主角麦克墨菲加油喝彩的角色,影片几乎故意忽视了精神疾病的现实情况。我们发现,酋长其实不聋也不哑,比利不是一直口吃,其他人也并没必要因为羞怯或恐惧而丧失生活能力。



雷切德护士长的药片对患者们不起作用,音乐和小组讨论对他们不起作用,但麦克墨菲成功地释放了他们的男儿本色——他们去看世界大赛转播,他们出海打鱼,他们一起打篮球,他们买醉,他们做爱。




麦克墨菲想告诉那些被关在疯人院的可怜人——要像个男人一样。


这部影片对精神疾病过于简化的处理算不上是一个错误,因为它的核心并不是关于精神病及其种种。影片描摹的是处于封闭环境中的自由意志。


雷切德护士长如此顽固、盲目,对自己的判断如此确信,她代表着极端化的女家长主义。而麦克墨菲就像哈克·费恩(译者注:马克吐温《哈克·费恩历险记》中的主角)一样,想要打破以护士长为代表的秩序与规则。



在影片所描摹的种种角色之中,女性的形象尤其令人惧怕,而仅有的两个反例是麦克墨菲的妓女朋友凯蒂和萝丝。我指出这一点并不是为了批评什么,这只是我的一个观察。



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麦克墨菲的过去:他因为强奸未成年少女(「她告诉我她有18岁」)入狱,在监狱农场劳动,之后被送到精神病院「评估心理状况」。


38岁的他显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但内心却有着根深蒂固的民主情怀。他真诚地对待其他的病患,将他们的心理疾病看作是可以逆转的选择,试图凭自己的绝对信念让其他人品尝到自由的滋味。



这也是这部电影看待病患的态度。影片对面部镜头的拍摄与剪辑几乎传达着同一个信息:在有麦克墨菲的场景里,人们会误读病患某个既定的表情。让我们回想一下麦克墨菲偷走渔船并招呼其他人上船的那一幕。当麦克墨菲被问询时,他撒谎说他们是一群医生,而此时紧跟着的一系列特写镜头恰好让每个人的形象都显得很像医生。



这当然与精神病无关,是源于影片喜剧化的呈现方式。


在杰克·尼科尔森一系列对于令人羡慕的反叛者的演绎中,这部影片可以称得上是他的最佳表演之一。杰克是一个受人喜爱的美国人,同时也是一个顶尖的演员。更重要的是,他是美国男性气质的绝佳代表。



别人总是开玩笑说,杰克之所以能驾驭绝大多数的演出,是因为他渴望成功,有付诸行动的勇气,并且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的角色们通常代表着自由、无政府、自我满足和对抗体制,有时也代表着慷慨的友谊与历经磨难的高尚。


他在《关于施密特》这部影片中也取得了成功,其关键就在于拍摄时他刻意隐藏了这些品质。在那里,他变成了病人中的一员,而不是那个富有解放精神的麦克墨菲。



如果说杰克·尼科尔森的表演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与赞美,那么已拥有奥斯卡奖的路易斯·弗莱彻也应得到。或许是因为她扮演的护士长雷切德实在太讨厌了,弗莱彻将那种特定女性权威形象的特质完全地具象化了,而那些特质是如此的令所有人(无论是男是女)害怕。




雷切德是一个摆脱了性欲与仁慈的女人,她的眼中只有职务与规则。她穿着准军事化的护士制服,戴着她的小帽子,披着内战风格的披肩。她实际上是一个施虐者和看守人,走到哪里都被娇小而沉默的护士尾随着。



正因为我们太厌恶雷切德的作风,所以我们会忽略弗莱彻的演绎。我们只能看着她那不可思议的平静,她冷漠的「公平」,她死守规矩的顽固。正如在影片中她要求麦克墨菲只有在取得多数票后才能观看体育比赛,尽管大部分的病人们并不明白他们在为何而投票。



最终,在决定麦克墨菲的最终命运时,我们注意到,那个男性管理者试探性地建议将麦克墨菲送回监狱农场,而雷切德却坚定地反对说:「我们不能把我们的责任推给其他人。」



《飞越疯人院》可以被称作一部伟大的影片吗?它极为精巧的设计到底是促成了它的伟大,还是成为了否定这部影片的理由?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行得通。《飞越疯人院》将作为一部反建制的寓言式作品持续地流行下去,但它的成功确实是通过有意地对精神病人进行喜剧化地呈现而达成的。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出海打渔的情节,那是影片中最受欢迎,同时也是最不合理的场景。对于雷切德及其同类而言,这是麦克墨菲的充满欢乐的胜利。但情节设计的张力并不能掩盖这些精神病人们的不安和困惑,在很多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或者为什么在那里。



相较而言,酋长(威尔·山姆普逊饰)在一次低沉的午夜自白中提到了他的父亲。这才使得我们了解到影片中病患真实的人物形象以及困扰他的真正问题。酋长在之前选择装聋作哑,而不是与人们谈论他们。



与麦克墨菲的相处改变了他,而这一切都为结尾处那悲伤的一幕埋下了伏笔。如果麦克墨菲能看到整个过程,他也一定会为酋长这个「得意门生」而感到自豪。


米洛斯·福尔曼1932年出生在(前)捷克斯洛伐克,他已经成为了对美国社会最伟大的解读者之一。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他早期的电影《金发女郎之恋》(1965)和《消防员的舞会》(1968)通过对矛盾的幽默展示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认可(人们把《消防员的舞会》看作一种对共产主义统治下生活的隐喻,消防员们在抢救谷仓时来得太晚,但是当农民抱怨寒冷时,他们却帮忙将他挪地离火焰更近一些)。



米洛斯·福尔曼


在「布拉格之春」后,苏联解体,福尔曼逃往了美国,在那里他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他1984拍摄的,由《飞越疯人院》的制片人索尔·扎恩兹出品的《莫扎特传》揽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


他的电影不乏典型的美国话题,如《逃家》(1971)里逃跑的年轻人和传统的父母,《越战毛发》(1979)这部音乐影片的反战主题,描绘纽约历史传奇的《爵士年代》(1981)、《性书大亨》(1996)里煽动者的自我防卫以及《月亮上的男人》(1999)里对「麦克墨菲式」恶作剧者安迪·考夫曼的描绘。



《逃家》(1971)



《越战毛发》(1979)



《爵士年代》(1981)



《性书大亨》(1996)



《月亮上的男人》(1999)


在那个以顺从为信条的时代,福尔曼一直以他的祖国反抗权威的品质为傲。


尽管《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并不完美,麦克墨菲这个人物形象却流传开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他所代表的精神总是能够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一阵清风。



往期精彩内容

1. 2017年奥斯卡的十大热门影片提前知道!
2. 这个人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奥斯卡幕后玩家
3. 这个得过两次奥斯卡的大师导演,竟然是好莱坞最卑鄙无耻的告密者

这是广告,虹膜会因你的点击获得收入酷的生活是可以买来的。长按上图二维码进入亚文化市集「黑市,买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东西。编辑:小佳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