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部人类邪典电影精华!中国又有哪些邪典电影和B级片?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曾经多次写过关于B级片和cult片的内容,一个原因是这两个舶来的概念在中文互联网上常被误用,希望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我就是喜欢咬文嚼字。
今天重新写一遍这个话题,又在末尾附上了我心目中值得推荐的30部cult电影。
对了,本文标题虽然使用了「邪典」一词,但正文我还是直接用「cult片」好了,原因下面会解释。
B级片和cult片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尽管也存在一点点的联系。
先说B级片吧。
《木偶人的攻击》(1958)
B级片的含义约略等于成本较低的影片,但这个词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成立,并非所有低成本影片都可不分青红皂白地称为B级片。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某个特定的产业环境下,相对于那些成本更高的A级片来说,成本较低的被称为B级片。所以,艺术电影不论成本高低都不能叫做B级片,它首先得是类型片,或商业片。
B级片这个词的准确起源其实无法考证,一般认为和美国三十年代因大萧条的原因电影行业不景气而发明的双片连映制度有关。往前可溯及至二十年代,好莱坞财力较弱的公司,为了区别于派拉蒙、米高梅这几个巨头,主打生产成本较低的影片,并采取不同的发行策略,B级片的理念已经大致成型了。
《鳄鱼变》(1959)
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双片连映成为美国电影放映市场的统一做法。简单说,就是电影院先放一部高成本的A级制作,再放一部低成本的B级制作。B级片的片长较短,制作较为粗糙,也没有一线大明星。
对于A级片和B级片,片厂和电影院分成的方式也不同,B级片通常是一个较低价格买断,这样利润较为固定,基本稳赚不赔,所以片厂也很乐意大量制作B级片。
从三十年代直到五十年代的大片厂时期,B级片就是好莱坞内部将影片成本差异化的产物。
五十年代后,片厂制度解体,双片连映制度取消,同时电视崛起,好莱坞大片厂开始集中精力生产超高成本的豪华巨片,低成本B级片渐渐从大片厂内部消失了。但它的市场仍在,只不过生产者变成电视台或者在好莱坞地位更边缘的独立制片商,例如大名鼎鼎的罗杰·科曼,他是科波拉和斯科塞斯的职业领路人,培养了很多好莱坞大咖。
罗杰·科曼
从这时起,B级片的概念基本独立,不用再将其视为A级片的附属物存在。六七十年代美国流行的汽车影院、午夜影院都对B级片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六十年代末,审查制度废除,分级制度实施,电影尺度变大了。一部分B级片走了黄赌毒的路线。另外,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概念——猎奇电影(exploitation film)。
猎奇电影通常也是低成本和低品质的影片,但它更强调对某种主题的过度利用,以此招徕特定口味的观众。严格来说,猎奇电影也有它的历史,可推及更早的时期,总之在六七十年代,它兴盛了,并且和B级片合流。
在当时,B级片基本就是猎奇电影。这个时期的B级片的确带有一些共同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较为渲染暴力和性,这可能是那些重口味爱好者概念混淆的原因之一。
从八十年代往后,B级片在美国电影产业中日渐式微。当然电影的成本永远有高中低的不同分档,不过作为一种具有特定产业特征的概念,原来的B级片已趋于消亡。
因为B级片经常和某些固定的类型联系在一起,比如三十年代的西部片、五十年代的科幻片,以及各个年代的恐怖片,但八十年代后,一些原本的B级专属类型,如科幻片,被超高成本的特效大片挤占,B级片失去了原本的空间。连过去固有的放映场所,也都纷纷关张。
此外,以圣丹斯电影节和米拉麦克斯为标志的新独立电影崛起,吸收了原来低成本电影制作的一部分能量。
结论就是,B级片这个词,尽管都是指成本较低的影片,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含义也应有所区别,三四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肯定不一样。今天,制度化的B级片在大多数国家已基本不存在,所以这个词的使用就变得非常模糊。
再说cult片。
这个词其实我不知道怎么翻译,我不想使用「邪典电影」。邪典电影这个译法来自《环球银幕》杂志,当年它们做过一期cult专题,非常成功,于是这个译名不胫而走。
这是个很成功的名词,它被广泛传播、运用,这证明了它的生命力,但它不是一个好的译名,至少那个「邪」字误导性很强,因为cult片的本来含义,是和内容、气质无关的,「邪」太容易让人误解为影片的气质是「邪」的。
究其本来含义,cult片无非是指在小范围内得到高度崇拜的影片,它往往在大众当中被无视或贬低,它在刚上映时多半失败或被劣评,可是经过一段时期,成为小圈子内部的经典。它只和传播和接受有关,跟它是什么内容、风格、题材、类型均无关。
可以说cult片是六十年代以来诞生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在家庭录像带普及之前,这种现象能够出现,也得益于午夜影院可以重复放映旧片,于是一部分影片被重新评价,而热衷于这种场所的观影者,多半是一群固定的年轻人。
基于这种环境,不难想象八十年代以前被追捧的那些cult片,多半带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电影,有些怪异、另类,可用camp或者kitsch来形容其风格,往往不乏暴力、血腥之作。但反过来以偏概全、倒果为因总是不妥的。
八十年代之后,直到今天,老电影更易获得,cult电影应该说更加多元化了,也国际化了。比如,一个英国的二线喜剧演员可以莫名其妙地在阿尔巴尼亚成为偶像(这是真实的例子)。再比如,《绿野仙踪》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片子,在西方一些国家的gay圈里成为一种特殊的暗语。《大话西游》九十年代末在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中走红也可视为一例。
这两个术语,B级片和cult片的被误用,是中文互联网络上的特殊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已经无法考证,以讹传讹,喧宾夺主,都是可能的。
B级片的形容词化。我们有时候会说,这部片「很像B级片」、「带有B级片的风格」、「A级片B级化」,并不一定是说这部影片是严格意义上的B级片,或者低成本类型片,而是指它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呈现出制作粗糙,或者情节牵强等特征,让人想起过去的那些B级片。这种用法在英语世界也是存在的,算不上误用。
但把cult形容词化经常就有问题了,比如说「这部片很cult」,多半是误用。因为cult是一种结果,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影片在小众圈子里取得了经典的地位。
尤其想说,一部刚上映的新片,无论如何不会是cult片,它还没有经过传播的沉淀。
《异形奇花》(1986)
而且cult片不像B级片还算是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它几乎没有共同特征(把血腥、暴力、另类、怪异、恶心作为cult片特征是误解,至少是以偏概全),所以把cult形容词化,并近似等于所谓「重口味」,是易混淆的。
下一个问题是,中国有B级片和cult电影吗?
B级片无从说起,这个概念很难应用到中国电影的产业中,但如果讲香港的话,那可以有,香港电影很多地方接近好莱坞。
而cult电影的话,很多人会列举出不少的片名来。但我认为如果以正宗定义来说的话,大部分都没法算。
「cult电影」这个舶来名词,具备很强的西方文化特征。它是七十年代后,青少年叛逆思维结合午夜场电影兴起的产物,代表的是一种和主流文化不一致的亚文化审美。一部电影在主流世界失败了,但它得到了亚文化群体的追捧,这就是cult。
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文化氛围中,能称得上是cult电影的是非常少的,有人会举《人奶魔巢》之类,但其实根本不是,至少过去不是,将来有可能成为。
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中的父权结构比西方更加稳固,青少年能够掀起自己的审美反抗,是比较晚的事,至少要到录像厅时代和互联网时代。
其次,中国的影迷文化也不及西方发育充分,因此受众欠缺细化分层,多数人的口味还是太一致了。一部分小众口味的人,人数太少,无法造成潮流。
对中国大陆的青少年来说,最具代表性的cult电影,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而且多是香港电影,比如《大话西游》,还有一些三级片,如《满清十大酷刑》之类,及银河映像的前期作品,都是。
《满清十大酷刑》(1994)
《大话西游》符合所有cult文化的定义:它在主流世界遇到惨痛失败,但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起来,他们反复观看这套电影,背诵其中台词,将它的方方面面细节引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大话西游》的接受过程还符合一部分cult电影经常具有的特征——先小众而后大众,从亚文化进入主流文化,收复失地,获得经典地位。
在互联网时代,曾经的cult电影养成路径在发生变化,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快,过去那种缓慢的酝酿和发酵过程,被压缩到极短,但互联网时代其实非常有利于培养cult文化,因为所谓「长尾现象」,一部影片的小众支持者很容易彼此找到对方,形成它的cult圈。
我认为在中国这种电影产业的氛围下,院线电影很难孕育cult片,「网络大电影」却可以,它们中很有机会诞生一批cult片,《四平青年》系列几乎就可以算是cult片了。
下面我推荐30部经典cult电影,以美国的为主。
1.《畸形人》(Freaks,1932)
2.《幽浮魔点》(The Blob,1958)
3.《外太空第9号计划》(Plan 9 from Outer Space,1959)
4.《兰闺惊变》(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1962)
5.《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6.《鼹鼠》(El topo,1970)
7.《飞越美人谷》(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1970)
8.《迷幻演出》(Performance,1970)
9.《哈洛与慕德》(Harold and Maude,1971)
10.《粉红的火烈鸟》(Pink Flamingos,1972)
11.《恶土》(Badlands,1974)
12.《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1975)
13.《疯狂麦克斯》(Mad Max,1979)
14.《橡皮头》(Eraserhead,1979)
15.《人食人实录》(Cannibal Holocaust,1980)
16.《鬼玩人》(The Evil Dead,1981)
17.《怪形》(The Thing,1982)
18.《妙想天开》(Brazil,1985)
19.《变蝇人》(The Fly,1986)
20.《战士帮》(The Warriors,1979)
21.《群尸玩过界》(Braindead,1992)
22.《疯狂店员》(Clerks,1994)
23.《童梦失魂夜》(La cité des enfants perdus,1995)
24.《欲望号快车》(Crash,1996)
25.《枕边书》(The Pillow Book,1997)
26.《谋杀绿脚趾》(The Big Lebowski,1998)
27.《惊爆银河系》(Galaxy Quest,1999)
28.《上班一条虫》(Office Space,1999)
29.《房间》(The Room,2003)
30.《月球》(Moon,2009)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