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粉丝电影,你的热闹与我无关

2016-05-31 magasa 虹膜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文 | magasa


前两天在「分答」上,有同学问我对当下的「粉丝电影」如何看?我在规定的一分钟内讲了我的一点简单看法。当时就觉得没说清楚,所以现在在公众号上更深入地说几句这个话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粉丝电影」已经是我们不得忽视的现象了。只要你关注各种新上映的电影,关注娱乐八卦,都一定对现在的粉丝现象有很深的印象。




有「粉丝电影」,是因为先存在了偶像文化。

而现在的偶像文化,和二三十年前,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候熟悉的偶像文化(苏有朋、林志颖、郭富城……),真的完全不同了。

如今偶像和粉丝的关系是精密而庞大的商业,粉丝的运营也是非常专业的学问,对此早有很深入的文章和报道了,不是我这里想说的重点。




但粉丝电影并不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好莱坞有一个术语,叫「star vehicle」,姑且翻译成「明星电影」吧,其实它不限于指电影,也可以说舞台剧、电视等任何由人扮演的娱乐形式。


「明星电影」就是特别突出明星存在感的电影,明星参演这种电影,对他/她的职业生涯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律政俏佳人》就是威瑟斯彭的「明星电影」,这部电影完全围绕着如何突出她的个人魅力来拍的。



《律政俏佳人》


「明星电影」的历史非常久,古典好莱坞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制片厂常常用来捧刚开始走红,但还没完全奠定自己大明星地位的小明星。「明星电影」可以让处于上升期的演员迅速展示其魅力,迅速巩固地位,成为片厂的摇钱树。

当然,也有不少的演员演了量身打造的「明星电影」也没有被捧红,那就是他/她太衰了。

《绿野仙踪》可算是米高梅捧朱迪•嘉兰的「明星电影」,重点是突出嘉兰不仅会演戏,而且能歌善舞的特质。



《绿野仙踪》


好莱坞大片厂体制衰落后,专为某人量身打造的「明星电影」就少了。为什么呢?演员不签长约了,那片厂凭什么捧你?

比较现代的例子除了前面说的《律政俏佳人》,还有捧茱莉亚•罗伯茨的《风月俏佳人》,捧道恩•约翰逊的《蝎子王》。



《风月俏佳人》



《蝎子王》


但「明星电影」和我们今天的「粉丝电影」,有一定渊源,但真的不一样。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今天的偶像和过去的明星已经有很大不一样了。

过去的明星,是先有「艺」,才获得抛头露面的机会,才会获得粉丝,于是才有粉丝喜欢他的「人」——无论如何「艺」是明星的立身之本。

而现在的偶像,是先确定了「人」的形象受欢迎,粉丝才连带喜欢他的「艺」——不论有不有,也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艺」,因为这不是最重要的,粉丝百分之百喜欢的是这个人本身,「艺」只是附带技能。




处于中间过渡状态的是二十多年前的香港娱乐圈。我们特别熟悉的一个现象是香港演员多半会唱歌,歌星一定会演电影,并不是说他真的有那个天分或技术储备,唱片公司或制片方只是需要明星号召力而已。

朱延平导演的《大灌篮》是上一代的「粉丝电影」,因为它围绕的还是一个在歌坛极具号召力的周杰伦。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当然是周杰伦的歌迷,他们对周杰伦演戏如何没有特别的要求。


《大灌篮》


而我们去看吴亦凡、鹿晗、李易峰等等偶像新人类出演的大部分电影,则是现在最标准意义的「粉丝电影」了。





如果说过去的「明星电影」,为了捧演员而刻意展示其魅力会让电影稍稍偏离故事本身,那么现在的「粉丝电影」,找来的是自带票房而不重演技的纯偶像(偶像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一种职业),那它对电影本身的偏离无疑会更多。

这样的「粉丝电影」,跟我无关。



《我是证人》


但我也并不反感其存在。说破了,这就是经纪公司和粉丝之间的周瑜打黄盖,我给你们看偶像,你交票钱来。这件事,本来也和「电影」关系不大。



今天这篇推文的选题来自于「分答」,这种机制下面可以继续。你希望虹膜谈什么话题,可以在「分答」上向我提问,我会挑选最棒的问题,展开成文章。



广而告之:虹膜开设有多个读者微信群,每天都在热烈地讨论电影,希望加入的请先加微信个人服务号:mgshongmo。

往期精彩内容

1. 史上最酷的男演员没别人了,德尼罗和周润发都模仿过他

2. 戛纳宠儿多兰反击媒体:「你们是在贩卖八卦!」

3. 这个 72 岁的少年,他的脸孔在半个世纪前已经不朽

编辑:小佳irisfilm@qq.com扫描二维码下载虹膜付费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