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最伟大的一部电影,却是个关于阴暗下水道的故事

2016-07-26 magasa 虹膜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文 | magasa


如果做一个调查,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我相信《公民凯恩》《迷魂记》《教父》《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雨中曲》《日出》都是名列前茅的答案。



《公民凯恩》(1941)


但如果问,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是什么?


你会怎么回答呢?


虹膜前不久推送过一篇文章,介绍了英国最权威的电影机构——英国电影学院(BFI)评选的最伟大英国电影榜单:


终于轮到了!英国最伟大的100电影,哪里比美国差?


来自英国电影行业各个岗位上超过1000名工作人员,他们评选出的最伟大英国电影第一名是:


《第三个人》

The Third Man

1949


这部电影在豆瓣得到了 8.2 的评分,还可以,但也不算特别高。




不过我的好友更喜欢它,十多人看过,给出了平均 9.7 的高分,几乎都是五星。


我能理解这之间的小小落差,毕竟对多数影迷来说,这部 1949 年的黑白电影,看起来太老了一点。




我看过好几遍这部电影,非常喜欢,即使不加英国这个限定,它也绝对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电影之一。


今天就和大家谈谈这部《第三个人》。




这是部谜一样的电影,它是个不折不扣的「怪胎」。在四十年代末的任何国家都很难找出一部堪与之比拟的电影来。


单纯将《第三个人》视为某一类型的电影,总是很难确切地描述其本质,它汲取了英国约翰·格里尔逊/保罗·罗沙的纪录电影传统,并偷师于三十年代希区柯克为英国留下的一系列惊悚片,又注意到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动向,譬如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是各种风格倾向的一次汇流。




影片的三个主创当时都处于生涯中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命运让他们刚好聚到一起。


第一个是导演卡洛尔·里德(Carol Reed),他为了拍这部电影,仔细地研究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如同新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罗马一样,二战后出现急剧的经济崩溃与社会堕落。



卡洛尔·里德(右)


第二个是编剧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这位杰出的作家身体力行,对奥地利首都进行了上天入地的田野考察。


但是,第三个人,也就是奥逊·威尔斯扮演的哈里·莱姆——他也是电影片名所说的「第三个人」——才对影片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出场时间不算多,然而其存在恍如幽灵,给影片的每一格画面都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还有一个隐藏boss不可遗忘,他是英国首席制片人亚历山大·柯尔达(Alexander Korda)。自从二战结束以来,他一直想拍一部影片,放在被炮弹炸成废墟的维也纳,直觉告诉他这一定会是部伟大的电影。


于是在某天吃饭的时候,柯尔达就和格雷厄姆·格林提了下这个创意。他们当时正在合作一部叫《坠落的偶像》(The Fallen Idol)的电影,此片正要杀青,所有人对它都感到乐观。



《坠落的偶像》(1948)


而编剧格林在写一个故事,他把第一段的文字记在一只旧信封的背面:「一个星期前我向哈里作了最后的道别,他的棺材沉入二月冰冻的地下……」


柯尔达单纯是觉得这个开头挺有格调,他要求格林把故事放到战后美、俄、英、法四股势力瓜分的维也纳——他的这个设想还有层用意,为了顺理成章地请好莱坞明星来饰演男主角。甚至柯尔达一开始觉得这应该是一部惊悚喜剧片。




1948年2月,格林带着他满脑子的哈里去了维也纳,住在柯尔达为他安排好的专供盟军军官下榻的豪华酒店里。除了哈里的假葬礼,整个故事的走向此时还一片空白。


格林在维也纳四处转悠,对这个城市阴暗的一面了解越来越多。他造访了巨大的中央公墓,地面坚硬如铁,掘墓人只有用电钻才能挖下去。




他还去了昏暗的小酒吧和破败的剧场,以及当地最大的公园,那是在俄军占领区,遍地野草,人迹罕至,只剩下1897年为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庆典而兴建的摩天轮在缓缓转动。


十天过去了,头绪全无,格林深感失望。




按照原计划,他必须启程去意大利拜访一个朋友,然后在那里把故事大纲拿出来,可这座冰雪覆盖的城市没有为他提供丝毫灵感。


这时一个朋友安排的饭局打破了一筹莫展的局面。格林在饭桌上结识了一个英国情报官员,得知原来维也纳存在一个警察部门叫做「地下警察」,乍听之下,还以为是「秘密警察」呢,在战后的复杂形势下这也不足为奇。




但格林听了解释,才知道「地下警察」的任务是真的在地下工作——巡逻维也纳纵横发达的城市下水道,因为地面上无所容身的黑道分子正在无人管辖的地底下猖獗活动。


这极大地引起了格林的兴趣,他托人带他下地一看,真的开了眼界!




维也纳下水道的主管道竟然有泰晤士河的一半宽,而且并不是想象中臭不可闻的污水沟,相反,气味清新,可供行人自如来往。


地下警察还告诉格林有关盘尼西林黑市的故事。原来,当时这种药物紧缺,只有军事医院里才有,黑帮分子买通内部人员,取得药物,再兑水、掺沙,到黑市上高价出售。


格林掌握了这许多猛料,他知道故事该怎么编下去了。他如约前往意大利,写下这个名为《第三个人》的故事,回到伦敦交给了柯尔达和里德。




后来有评论指出,格林的故事并非完全原创,至少在某些程度上借鉴了他喜欢的美国电影《骑粉红马》(Ride the Pink Horse),两者都是关于追踪杀死朋友的凶手,并引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悲剧结局。


里德看了剧本,最后决定邀请正在欧洲的奥逊·威尔斯来主演。两人一起进餐,在饭桌上他向威尔斯透露:「我这儿有个还没写完的剧本,里面有个角色非常适合你,我保证你看了一定会喜欢。」


威尔斯答应读读,里德补充道:「你绝对想演这部戏,而且这个角色到中间才出场。」


一般的明星听到这句话恐怕要翻脸拂袖而去,但威尔斯可是威尔斯,他不动声色地答道:「最好让我过了三分之二再出场。」




那时威尔斯正在为自己导演和主演的莎剧电影《奥赛罗》焦头烂额,因为资金问题剧组已经中途停摆,他无事可干,正好接部新戏可以赚点钱回去补贴《奥赛罗》,他没理由拒绝。


投资方给他两个选择,片酬10万美元,或是20%的票房提成,威尔斯选了10万美元,但他为这个选择后悔了一辈子。




因为《第三人》后来在欧洲极为卖座,威尔斯多年后将之比作《音乐之声》,要是拿了提成,「我就可以提前退休了。」


卡洛尔·里德和摄影师罗伯特·克拉斯克(Robert Krasker)在片中大量运用倾斜镜头,也就是不把摄影机水平放置,拍下来的画面歪歪扭扭的。后来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打趣地说:「让我送你一支水平仪吧,下次拍戏的时候,一定记得把它放在摄影机上。」




有人说,《第三个人》突出的表现主义风格大量来自威尔斯的影响,这很难具体来考证,不过根据威尔斯对影评人、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回忆,他并没有就拍摄手法上对导演施加影响。


而如果我们联想里德之前两部杰作《谍网亡魂》与《坠落的偶像》,就不会对他「显得过于表现主义」感到意外了。



《谍网亡魂》(1947)


卡洛尔·里德对实景拍摄的坚持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第三个人》,在那个年代,棚内搭景仍是电影拍摄的主流方法,走出摄影棚只是少数离经叛道导演的做法。但里德把摄制组带到了奥地利,然后他将工作人员分成白天和黑夜两组连轴转,自己几乎不睡觉。


最有名的摩天轮高潮段落,威尔斯从里德手里夺过了导演权。




因为实地拍摄无法架设摄影机,所以他们在摩天轮上拍了一些背景,主要的戏都是在伦敦摄影棚内拍的,后期再进行合成。


这场重头戏威尔斯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那段著名的台词就是他的手笔:


虽然在博尔吉亚家族统治下的三十年中,意大利遍地是战争、恐怖、谋杀和流血,但诞生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乃至伟大的文艺复兴。而反观充满兄弟般友爱与五百年民主和平的瑞士,却只造出了布谷鸟钟。


这一段戏后来被很多电影模仿和致敬,比如《白日焰火》里,廖凡和桂纶镁就在摩天轮上有一段很激情的戏。



《白日焰火》(2014)


1949年9月2日,《第三个人》在伦敦首映,紧接着,又在法国参与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在这届电影节上,不仅有美国女星丽塔·海华丝与著名的花花公子、印度穆斯林领袖阿迦·汗三世之子阿里·汗结婚的盛大活动——没错,丽塔·海华丝刚刚同威尔斯离婚。


而威尔斯同样不寂寞,他在戛纳享受到最大的欢呼。




这届电影节还将意大利年轻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纳入了观察视野,再加上法国文化界名人萨特、谷克多赏光莅临,也进一步提升了电影节的品位和影响力。


戛纳电影节将最高奖颁给了《第三个人》。



给导演里德颁奖的是法国外交部长、后来的「欧洲之父」罗伯特·舒曼


10月,影片在英国全面发行,大获成功,次年2月在美国上映同样取得丰收。当时的安德烈·巴赞对影片导演的赞誉毫无保留,他说「卡洛尔·里德……无疑证明了他现在是最优秀的英国导演,并且居于世界前列。」


不仅专业杂志如是说, 大报小报一致地叫好,像《每日镜报》用了「让人倾倒」这个词,《剑桥每日新闻》则认为卡洛尔·里德的最大品质是「雅俗共赏」。




只有《纽约时报》影评人波斯利·克洛瑟(Bosley Crowther)认为这只是部普通的情节剧,导演在无病呻吟,对于欧洲现实问题的批评无关要害。但《第三个人》的票房数字却一天天向上飞窜,特别是欧洲的观众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把《第三个人》放到英国电影史的背景下,能让我们对它的地位看得更加清晰。




从二战结束时到五十年代初,那是英国电影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在国际上的声望也与日俱隆。《亨利五世》《相见恨晚》《平步青云》《远大前程》《布赖顿硬糖》《红菱艳》《哈姆雷特》《仁心与冠冕》……


英国最伟大的一批电影人劳伦斯·奥利弗、迈克尔·鲍威尔、大卫·里恩,加上卡洛尔·里德,在同一时间爆发出最热烈的创作才情,那段时光,真是英国电影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黄金岁月。


最后介绍《第三个人》的结局,也是影史上最经典的结局之一。这个结尾我看过二十几遍。


霍利(约瑟夫·科顿)揭穿了好友哈里(奥逊·威尔斯)的罪行,这次哈里真的死了。葬礼之后,哈里的女友安娜(阿丽达·瓦利)和霍利在街上相遇,一言不发错身而过。



广而告之:虹膜开设有多个读者微信群,每天都在热烈地讨论电影,希望加入的请先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的影评你一定没见过

这部电影解雇了马丁·斯科塞斯,因而成为经典

四十年来,没有任何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能超过它



佐藤忠男四十年心血力作最完备、最翔实、最权威的日本电影通史跨越百年,填补影史空白带你走进神秘的东方光影世界《日本电影史》全三本精装版长按二维码进入
虹膜专属通道享受八折优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