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莱坞电影被外国「审查」,这可是由来已久

2016-12-10 magasa 虹膜

文 | magasa


前两年有一起重大的事件,应该还没有被遗忘,那就是震惊世界的「索尼黑客门」,最开始这像是一个关于商业信息窃取和隐私泄露的案件,随着各种内部通信记录曝光,索尼影业被搞得灰头土脸,颜面无存。



索尼黑客事件


但事件的迅速发展,很快远远超过了信息安全的范围——也许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变成一个关系到言论自由和美国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并引起了白宫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起因是索尼影业拍摄了一部以刺杀金正恩为题的喜剧片,这引起了朝鲜政府的严重不满,美国政府相信宣称将发动恐怖袭击的黑客与朝鲜官方有密切的关系,当然朝鲜否认了这个指控。



刺杀金正恩喜剧片《采访》(2014)


对好莱坞来说,电影审查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老黄历了,何况是来自外国的审查?简直闻所未闻。在美国人眼中,恶搞金正恩是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电影在美国获得言论自由的主体地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才有的事,这来自不易,好莱坞对此倍加珍惜。


因此在电影里针对宗教圣人或是政治领袖展开攻击,美国人并不把这当回事,即使是虚构的行刺,也是合理尺度之内的一种政治讽刺,它不会构成煽动和真实的危害。当然,我们知道世界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接受不了这一点,这是政治传统和对自由的理解的巨大差异。


作为言论自由的电影表达,它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它需要切切实实的制度保障,以及社会观念层面的集体认同,才能把它变成现实。在好莱坞的历史上,面对形形色色的外国审查,妥协和交易是时常存在的,但表达自由仍然在曲折中前进。




外国政府试图影响好莱坞电影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经济手段,一种是暴力手段。


大片厂时代的好莱坞电影激怒外国政府是家常便饭。最常见的情况是某国政府禁止引进发行这部影片,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不好。因为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在全世界,尤其以本土为重,失去某个单一国家的市场,并没那么可怕。于是又有的国家,威胁封杀所有美国电影。


如果出现这种蛮不讲理的连坐政策,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MPPDA)高薪雇请的威尔·海斯(Will Hays)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会出面代表好莱坞电影产业和外国政府谈判,双方各自妥协让步,都时有发生。



威尔·海斯


如前文所说,二战前的电影在美国尚未获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电影制作人也不太从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个角度去考虑审查问题。电影拍摄是对市场量体裁衣,如果有某国观众对影片内容不满,修改就是了。视问题的性质,可以在拍摄时一并处理,也可以后期时针对性修改,


1934年,米高梅打算根据弗朗茨·魏弗尔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小说《穆萨山四十天》拍摄电影,土耳其政府闻听非常关注,令驻美大使向美国国务院反复交涉。米高梅一开始不屑一顾,执意要拍,直到土耳其政府宣布将在全世界发起对影片的抵制,路易·B.梅耶才决定让步。



亚美尼亚大屠杀


1939年,华纳兄弟公司拍摄了反映法国殖民地的监狱电影《魔鬼岛》,引起法国政府的抗议,华纳想息事宁人,于是将正在公映期的影片撤映,美国舆论大感错愕,媒体要求美国政府向法国提出交涉。第二年,法国陷入对德国的战争自顾不暇,于是华纳重映了影片。


根据赛珍珠小说《大地》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中国引起了类似的反应,国民政府认为原小说丑化了中国人,对拍摄一事本是极不赞成的。米高梅或许是为了扩大发行市场,对中方要求尽力迎合,剧本提交审改多次,最后拍出来仍没有令中国政府十分满意,但还是勉强通过审查,允许在中国上映了。



《大地》(1939)


好莱坞与外国政府之间最严厉的冲突是发生在和纳粹德国之间,德国人抵制好莱坞的手段也从经济封杀升级,暴力和恐怖的阴影开始笼罩在电影院的上空。


战争爆发前,德国在好莱坞派驻有全职代表,负责向电影界传达德国政府的声音,所以三十年代的片厂电影中反纳粹的很少。直到1939年,华纳的《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捅破了那层心照不宣的窗户纸。



《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1939)


拍摄期间,许多工作人员都受到亲德组织的死亡威胁。但华纳的两个老板杰克和哈里·华纳都是坚定的反纳粹者,他们雇佣配备武装的保安守卫片场,首映礼上有警察巡逻,各地的放映也有许多热心人自告奋勇地出来维护影院治安。


但纳粹势力还是造成了一些破坏,他们用刀划破个别影院的座椅,还向观众席扔臭弹。的确有一些影院老板被吓住了,但这部电影仍然在美国得到大规模公映。欧洲的情况就严峻许多,被德国占领的波兰有电影院偷偷放映这部影片,老板最后被吊死在自家影院里。


在华纳的示范效应下,二十世纪福克斯随后也拍了反纳粹电影《万里追踪》,导演是德国人弗里茨·朗。当然最著名的是卓别林自导自演的《大独裁者》,当时美国还没有正式对德国宣战,有人说,如果希特勒敢往放《大独裁者》的影院里扔炸弹,那么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一年,美国就加入战争了。



《大独裁者》(1940)


和五六十年前相比,电影在今天获得的表达自由度,肯定是提升了很多。但作为一项资本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创作,电影在它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因素的巨大影响,这是不用怀疑的。因此自愿或非自愿的妥协与退让,从来都伴随在电影表达自由的进步过程中。


与此同时,干涉电影表达自由的力量也在随着技术飞速前进。比如互联网就在索尼黑客事件中成为了「帮凶」。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才让力量完全不成比例的恐怖分子,从此有了偷袭大国或跨国大公司并成功的可能。索尼以及全美几大院线,在恐怖袭击的威胁下中止发行计划,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策略。


独立院线在这种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勇敢,于是就有独立的影院经营者站出来,自告奋勇要放映此片。还有人提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最好是分布式的P2P技术)来发行影片,这样恐怖分子就失去了目标,这叫做从人海中来,到人海中去。


1.合作联系邮箱:irisfilm@qq.com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一部电影审查史,记载了这许多反抗审查的故事

突破审查制度只是他做过的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怎么才可以让华语电影的裸戏多起来


156本书 156部经典电影

全面专业的解读

电影书中的“CC收藏”

《BFI经典电影细读》

点击阅读原文

或长按二维码进入

虹膜专供

七五折购买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