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小刚想用新片证明,中国人的爱情故事还没讲完

唐令 虹膜 2019-11-27

唐令


最优秀的那些华语导演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都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拍中国人和中国人的样子。有的可能擅长古早一些的年代,有的则更擅长拍当代故事,而在这些人中,要说谁最懂得中国人的「真」,那一定是冯小刚。

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就奠定了自己拍平凡的中国人故事的创作基调,这种创作思路也还可以上溯到他为《编辑部的故事》做编剧的时候。


《甲方乙方》


那些发生在市井中、普通人身上的日常故事里,透露出来的是让无数观众感同身受的那种中国人的「真」。


这种真不一定美好,有时候甚至是带着伪装,有那么一些人性的利己主义,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才是冯小刚捕捉下来的,充满现实感的那种中国式样貌


《甲方乙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冯小刚不仅是最懂拍中国人的「真」的导演,也是最懂把握中国观众心理上的「真」的创作者,正因为他的电影拍的就是观看这些影片的我们心中的那种情感、困惑、摇摆,说了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真话,他的电影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票房神话。


刚好,冯小刚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新片《只有芸知道》也即将在今年贺岁档12月20日上映,光是看真实故事改编这点,你就会知道,冯小刚要又一次掏出他的真心了,这是他写下的,另一个角度的中国人的样子。



不过,要读懂《只有芸知道》,我们就得先来说说冯小刚之前作品里的那种「真」的指向,它大致可以被分为几个层面,中国人的社会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甲方乙方》就是中国人社会观最真实的表现,一个词总结,「表演性」。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在日常生活里都总在扮演着某些角色,比如在领导们面前扮演下属,在父母面前扮演好子女,在爱人面前扮演好夫妻?


《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中的「好梦公司」说的不就是这个吗?我们的整个社会就如同一场盛大的马戏,人人都不过是在这个马戏中表演的一员。每个来好梦公司寻求圆梦的人,都希望能成为理想世界中的自己。


比如叶京饰演的大老板,本来衣食无忧,却想过穷日子,但当真的把他扔到了穷乡僻壤,他却受不下这份理想中的苦,这就是社会的「表演性」赋予中国人的矛盾,总在表演着某种角色的国人,也一定会懂这种尴尬的真实。


《甲方乙方》


把九十年代末诞生的《甲方乙方》与冯小刚在近年拍摄的《私人订制》对比,则可以看到冯小刚拍出来的不同年代下中国人的不同社会观。


《甲方乙方》中李琦饰演的厨子,想要通过好梦公司体验一回做铁骨铮铮烈士的感觉;《私人订制》中范伟饰演的司机,却想要做一个不被腐蚀的官员,这就很精确地抓住了不同年代下国人精神意志的不同。


早些年的厨子想要体验的是自己成长年代所接受的那种国家大义的光荣,而经济腾飞之后的现在,司机渴望的却是那种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无上物质诱惑和糖衣炮弹的围裹。这是冯小刚作为一个导演、一位创作者、一位观察家对现代社会在不断变化着的那些最现实的价值观的讽刺。



至于婚姻观的那种真实面,《一声叹息》则是最好的例子,片中掉进三角关系的梁亚洲,面对婚姻和相处多年的老婆似乎已经变得有些钝感。


他的那句「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着我自己的手,没什么感觉,可是要是把你的手锯掉,那就跟锯我的手一样疼。」的经典台词,就是中国人的婚姻观里,那种和伴侣之间激情退却,但却依然有另一种层面上的爱的最好体现。


《一声叹息》


再来看更近一些的《非诚勿扰》,同样进入三角关系的空姐梁笑笑是现代都市男女情感彷徨的缩影,而不断相亲的海归男秦奋则带我们见证了这个速食爱情时代人们的那种「凑合式婚姻」「合同式」婚姻的观念。


这两个对比式的人物产生交织,你就更能明显体会到冯小刚对现代男女关系和现代婚姻观的提炼。梁笑笑的彷徨、对明知没有未来的情感关系的难以放下,一方面代表了被现实侵蚀的现代人也依旧有种对爱情的理想化想象,一方面也代表了现代人对传统婚恋观不再那么遵守规则的解构。而秦奋用自己的幽默去对待一个个相亲对象,则是在用戏谑的方式,讽刺着目的性大于爱情的现代婚姻观。


《非诚勿扰》


在家庭观的层面上,相信没有人会否认传统中国家庭重男轻女这一点,冯小刚在自己的《唐山大地震》里也用妈妈先救弟弟的情节来体现了这一点,这是社会层面的中国家庭观。


但冯小刚远没有止步于此,反而用时间的度量,来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深爱做了更深的挖掘。在之后我们也看到,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守着自己的旧宅,最终女儿「复活」归来,他们打开坟墓,里面都是母亲给「死去」的女儿准备的教科书,这种催人泪下的细节,其实就是更深层次上的中国家庭观,也是母亲和私人层面,男孩女孩一视同仁的那种爱的真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说的是血缘家庭观,《一九四二》中的家庭观则超越了血缘,是更广泛层面上的、中国式道德的家庭之爱。相信每一个看到影片结尾的人都会被打动。张国立走回去,捡了一个小女孩,她就是作者的奶奶,影片也由此转换到了私人的第一叙述视角,这是冯小刚从大饥荒的历史真实中挖掘出的属于中国人的私人真实,是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中国式家庭的爱。


讲到这里,你也应该懂了冯小刚作品里贯穿的那种中国式的真,它们或伟大,或现实,或讽刺,或无奈,但冯小刚从不对它们加以粉饰,反而是以自己最具有洞察力的镜头和故事,将这些属于中国人的真实一面捕捉了下来。


顺着这个脉络看下去,你也就会发现《只有芸知道》中的那份「真」。



《只有芸知道》的故事改编自冯小刚的挚友的亲身经历,如果你看过他那本《我把青春献给你》,你就会发现,冯小刚是个特别擅长把身边故事提炼出戏剧性的创作者,而这个来自挚友的故事,显然也就更能让冯小刚有种浸入式的创作。


来看看影片预告。



《只有芸知道》说的是两个拥有着「共同命运」的爱人的故事。年轻的隋东风(黄轩饰)和罗芸(杨采钰饰)婚后定居在新西兰安静的克莱德小镇,过着平淡的生活。即便是一个简单的骑自行车的镜头,你也能觉得他们是相爱的。


他们共同经营着一家中餐馆,用罗芸的名字命名,看起来,似乎他们在这样的岁月静好里过了整整十五年的婚姻生活。



但可能事实也不是那么简单,比如隋东风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过的日子」其实就已经暗示了,他应该是为罗芸放弃了很多东西。


但对于他而言,这就是他想要的爱情。这种几乎不掺杂任何世俗,远离都市也远离纷扰的相处,不就是爱情最真、最原本的样子吗?



可惜好景不长,从桌上放着的罗芸照片,和看起来明显已经苍老了不少隋东风我们就能看出来,罗芸显然是突然离世了。


这种平静的生活也就戛然而止。隋东风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为了帮亡妻完成遗愿,隋东风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这个手捧骨灰随风飘洒的镜头,也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凉的情绪。在这样的设定之下的《只有芸知道》也就将爱情从现实生活的维度,上升到了生与死的维度,这是以前的冯小刚触及过却尚未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非诚勿扰2》中的追悼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是冯小刚对个人创作的一次全面突破和升级。



或许,隋东风踏上的这段旅途,就会是他重新审视自己这段爱情的机会,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他们间这段爱情真实的样子。


两个人、一条狗,在异国他乡相濡以沫,说是有点相依为命都不为过。这要是在如今这个年代,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预告片没能展露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但从冯小刚挚友的蓝本信息来看,这也大概率是发生在冯小刚年轻时候那种特定年代的爱情。而这种现代人难以想象和难以经历的爱情,和生死并置到一起的时候,也使得影片具备了最古典的那种爱情悲剧的内核,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莎翁作品中对爱情与生死、爱情与家族、爱情与自我之间的探讨,而这些部分,都会与当时的中国时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紧密相关,而最懂中国和中国人的冯小刚,无疑是最能拍出这样的故事深度的导演。


那是一种让现实因素得以后退,把对方纳入自己的人生中,让彼此的命运交缠在一起的真挚爱情,就好像即便罗芸去世后,隋东风也要带着她的骨灰,和她「一起」走上旅途的那种同行感一样。这种爱情,在如今这个一切都追求性价比、追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时代,太少见。它让人们能从生死这样的更高维度来看待爱情,更能反照那个时代的中国。所以,不管是从真实度这样的现实意义来看,还是从爱情的终极悲剧形式这样的古典维度来看,又或者对社会时代的宏观描摹来看,《只有芸知道》都将会是冯小刚近年来最不一样的一次创作,他想要用这部电影证明,关于中国人的爱情故事,还远没有讲完。


你会发现冯小刚似乎始终想为我们留存下不同时代的中国和中国人的面貌,从更早一些的古代中国故事,到他自己青春的六七十年代,再到发生着最重大变化的八九十年代,还有我们正经历着的当下,这是冯小刚作为一位导演的创作者自觉。


《只有芸知道》会填充这种中国群像图,以最冯小刚的方式。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小丑》,年度最大泡沫

这种电影已经穷途末路,连李安也救不了,难道他行?

不是影帝,票房也一般,可他是三十年来独一无二的真巨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