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佩斯亲自教喜剧,这档节目把我彻底看服

独孤岛主 虹膜 2021-04-27


独孤岛主


最近有档综艺我每集都看,快收官了,感慨很多。

这就是在央视3套播出的喜剧传承类综艺《金牌喜剧班》。节目把真人秀和舞台竞演结合起来,来自不同领域的诸多喜剧学员们,创作排练他们的节目,再接受陈佩斯、郭德纲、英达三位喜剧泰斗组成的导师团的筛选考核。三位导师对年轻人们的表演对症下药,提出建议,再做进一步的专业讲授。

光这么说可能你没概念,但我真的是大开眼界。因为大家可能会觉得喜剧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把观众逗笑就是它的目的。那这是把喜剧看得太小了,应该看看节目,接收一下陈佩斯老师的震撼教育。


是的,陈佩斯的点评和讲授,就是这档节目最大的看点之一。

1、理论结合实践,没几个人能达到这地步 

综艺节目我们看过很多,导师对选手或学员的点评,要么调侃要么鸡汤,它是以这种娱乐性的互动为主要卖点的。但陈佩斯老师好像并不想落入这种窠臼,他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那么「喜剧」的严肃面目,一针见血地指出选手的毛病,绝对犀利且专业,然后又三言两语指出改进的方向,让人茅塞顿开。

你可以说喜剧是用来逗乐的,但「喜剧创作」却绝对是一件严肃、专业、绞尽脑汁的活儿,它来不得半点糊弄。

比点评学员创作更精彩的是,节目后续进阶的几期设立了「金牌喜剧班小课堂」的环节,在这个具体的行课阶段,正如学员蒋诗萌所言:「本以为实践的练习会多一点,想不到课堂上理论比较多。」

在指导学员进行身体力行的喜剧表演操练之前,陈佩斯从「喜剧作为戏剧的一部分」甚至「戏剧的起源」讲起,为学员正本清源地理顺了喜剧表演的发展脉络。


这种高屋建瓴的授课方式,恐怕出乎观众甚至学员的期待。但这种对戏剧史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缺少这个环节,之后的实战解析就成无本之木了。


紧接着的授课中,陈佩斯结合自己的经典小品,具体阐释了几种喜剧表现手法,比如以《主角与配角》中角色对自我尊严的践踏为例,说明「自我伤害」这种表现技巧,其来源是巫觋文化。


在这个小课堂里,陈佩斯把戏剧文化如何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专业史论知识,与高度实操的具体表演方法结合起来,能达到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一般的大学教授或是演员恐怕都做不到,因为他都只具备某一端的知识能力。

有了陈佩斯老师厚积薄发的知识输出,《金牌喜剧班》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其整体内涵肯定已经超越了普通「综艺」的娱乐境界,成为一位喜剧大师倾囊相授毕生所学的平台。

2、喜剧不仅是一个结果,它更是中间的过程

下面我就来举一些陈佩斯老师精彩的点评例子。

在这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因为喜剧表演包含很多门类,学员们也是背景各异,他们表演的节目包括相声、小品、音乐剧甚至京剧等,而陈佩斯对任何喜剧门类的作品都能直击要害,不仅体现了他涉猎之广,其实这更说明了他的「深」。只有深入领悟到喜剧的本质后,才能做到见招拆招,万变不离其宗。


在节目首集的现场考核环节,有个小品《保安队的故事》,陈佩斯点评说这个节目表现出「怕被人不理解」的心态,因此「很辛苦」但「不太通畅」,喜剧点与情节不太连得上。

于是陈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喜剧效果一定要从人物性格与事件中生成。

这确实是现今很多喜剧作品的通病了,笑点和故事与人物是两层皮,做不到融会贯通。


另一处额外的收获是,学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因为紧张和急躁,出现了一些小失误。陈佩斯用当年《主角与配角》朱时茂的失误过程为例,指出了在遇到失误时一要沉着,二要随机应变,当年的那次失误,就在被解决后为节目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一个添彩效果。


有一集,开心麻花演员高海宝、李海银的小品《忘不了》掌声雷动,反响不错。但陈佩斯并不会盲从观众的反应,他犀利地指出,这部作品太看重逗笑观众这个「结果」,反而失去了「过程」。

我简直觉得这句评语是对当下许多喜剧创作的终极评价——只要观众笑了就是对的,于是很多人把喜剧创作变成了计算笑点的公式。三分钟一小梗,十分钟一大梗,却不管这个梗的存在是否能够服务于作品整体?


又如某一集中,在看完专业京剧丑角谈元、曹阳阳两个武大郎同时登台的节目后,陈佩斯从京剧丑行的角度,设身处地分析两人在「喜剧」情境中的打开思路还不够。

在京剧中,丑角行当本身已经承担了相当吃重的喜剧功能,同时也兼具程式与演员自我发挥的双重空间。陈佩斯并没有就行当论行当,而是将丑角表演纳入到更广泛的「喜剧」意义,甚至跳脱出了单一的「京剧行当」思维进行考量,突出了表演的「喜剧」特点而非桎梏的面向,在保持不同艺术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了意涵更宽泛的喜剧本体性。


节目看下来我还有个体会,陈佩斯以导师身份坐在台下,他真的就是「实话实说」而已,并没有那种他在表演当一个评委的感觉。他一字一句耐心地将意见清晰传达给学员,此刻就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希望直言不讳地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喜剧」,如何尊重「喜剧」的创作。

下面这个视频是陈佩斯老师的喜剧课高能合辑——


3、小品、电影、话剧,都是陈佩斯喜剧的实践领域

这一份对喜剧的尊重和执着,陈佩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切体现在了他四十年喜剧生涯中的每一个阶段。

陈佩斯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也就是长达十一个回合的春晚小品「陈佩斯时代」,我们都极度熟悉,他在《吃面条》《拍电影》《胡椒面》《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经典作品中,以极其讲究的动作细节与行为逻辑驾驭人物,在那个全民欠缺欢笑的年代,用喜剧本体的力量,让整个社会释放出的无拘无束的笑声。


差不多同一时期,陈佩斯与父亲陈强创作并演出了多部「父子系列」的电影、电视剧,积极回应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以平民喜剧这种形式,呈现普罗大众如何追求着一步一足印的幸福愿景。


但小品人、电影人的身份,其实都不足以定义和束缚陈佩斯,我觉得他就是百分之百纯粹的一个喜剧人,不论采用哪种艺术形式,其实对他来说,都是对喜剧精神的某种展现。

因此,自1998年告别春晚舞台后,整整二十三年,陈佩斯似乎是远离了所谓的「主流」娱乐圈,但他其实从未离开真正的喜剧。话剧作品《托儿》《戏台》等,凝结了陈佩斯对于喜剧的主体性思考。

当然这也和他早期的小品和电影经历分不开,应该说,是这四十多年的积累,他通过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锤炼,体味变迁的时代语境,从中逐渐悟到了「困境」或「悲情因素」是喜剧的内核所在。

因此,观众在面对喜剧时的「笑」的过程,也必然经过一定的感知「训导」过程,最终被引向「笑中带泪」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喜剧甚至戏剧本身是一种建构方法论的艺术形式。

正如陈佩斯自己所言,他的话剧《戏台》等,与目下风行的开心麻花系列喜剧,「完全是两个形式」。近二十年来,陈佩斯并没有走人云亦云、直奔取悦观众的路线,相反,在远离喧嚣、看淡一时名利的心态下,他将喜剧奉为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跳脱出「经典」刻板印象的自在美学。

《托儿》通过外化肢体语言表现各类物理与社会属性的「托儿」众生态,《戏台》则以「戏中戏」、跨话剧、京剧表现形式展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困境,实际上都是对「喜剧」表现人生功能的实践,其意义并不止于用秒表丈量观众笑点、隔靴搔痒地逗乐一下观众而已。


我个人认为,《戏台》里的表演,是陈佩斯个人演技的巅峰状态,可说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境界。

他饰演的侯班主,面临火烧眉毛的困境,误打误撞卷入到「送包子伙计顶替出演楚霸王」所引发的种种混乱局面,剧中他轻摇着折扇,看似从容,心理曲折地应付着各种局面,开怀之下,满腹心机与忐忑,咬牙硬撑。在将「上帝视角」交托给观众的前提下,小人物的繁复内心也一览无余,而通过人物展现出来的特定时代,也因此鲜明地印刻于观众脑海。



其实早在参与《金牌喜剧班》之前,陈佩斯就已经是业内声望卓著的喜剧导师了。十年前,陈佩斯创办了「大道文化喜剧创演训练营」,持续发掘并向业内输送喜剧人才。

用他的话说,很多喜剧苗子都没有专业背景,可能祖祖辈辈是农民,或者白洋淀打鱼的。但这也不重要,喜剧是一种源于生活的本能,在这些人身上,更能体现出喜剧培训的意义。很多学员经过培训后,都能参与到各种门类的专业喜剧表演中,渐渐成长为行业中的年轻生力军。

刚好就在最近,第十期训练营开始招生,只有不超过20个名额的喜剧苗子,有机会跟随陈佩斯、杨立新、麻淑云等顶尖表演师资在两个月中进修喜剧课程。

开班办学,是陈佩斯为喜剧所做过的事情中,知道的人最少,却是意义最深远的。


无论在春晚舞台、电影演出还是话剧舞台,陈佩斯一以贯之秉承追寻喜剧真义的精神,身体力行地提升了喜剧在中国表演文化中的地位,这已经不仅仅是对中国喜剧文化的贡献,更是对自古到今的「笑」的艺术的升华。

而在大道训练营开课也好,在《金牌喜剧班》担任导师也好,都是为了将这股喜剧文脉传承下去。这位中国最顶尖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在艺术品级和人格高度上都实在令人钦佩。

但陈佩斯本人却觉得:「这个时代怀念我不怀念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今天不出经典和我也没有关系。」这岂不是正好暗合了他在节目中陈述过的喜剧艺术观——看重那个过程,至于结果,随它去吧!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韩国科幻电影的希望来了!但它撑得起吗?
二十年后,对《指环王》的评价有哪些需要修正?
如果说,香港演员中谁能和梁家辉抗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