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到这些「纪录片」之前,别以为你已了解印度疫情

中砥 虹膜 2021-05-31


中砥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关于印度疫情的新闻铺天盖地地反复冲击着我们的认知尺度。从各种大道小道的新闻里,我们听闻了氧气严重不足、火化炉零件烧化、单日确诊超30万,甚至还有牛尿治病的荒诞新闻。
 

5月16日印度官方首次确认恒河浮尸中有新冠死者的新闻下,国内舆论一片冷嘲热讽,网友们从宗教信仰、疫情防控、国民认知等各种能想到的角度,轮番调侃,有如狂欢。


而这种看笑话式的冷嘲热讽几乎已经成为国内相当主流的一种舆论态度。就好像,嘲笑印度的失控就能彰显我们的有序,讽刺他们的愚昧则能突出我们的智慧。

这种舆论心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带点幸灾乐祸意味的隔岸观火。

这一切与当前敏感的中印两国政治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多年积累的刻板印象。在我们眼中,印度人没有姓名,统称「阿三」。恰是在这种政治立场先行、刻板印象辅助的舆论场域之下,我们形成了自己对印度疫情的单一视角。从这个视角望出去,印度政府失职、国民防护意识差劲、对待中国捐赠态度不够友善……这大概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对印度疫情的主要印象。

甚至我也一直认为,这些,就是事情的本来样子了,直到前两天B站上一个来自印度的UP主——「印度三哥MANU马怒」登上微博热搜。


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忠诚记录了印度疫情中的点点滴滴,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成为疫情的有效补充。从他的镜头和讲述中,我看到了一个与新闻视角完全不同的印度。


新闻并非不对,但上帝视角和片面的现实,再加上有色眼镜和刻板印象,常常会造成严重的误导,我们迫切需要补上来自另外一侧的角度,让自己的观察视野尽可能地完整。

就像是我们原本以为在印度的疫情中病毒是最大的困境,但是从马怒的视频里,它从一个印度人的切身感受出发带我们看到,在印度本土,饥饿正在变成比病毒更要命的问题。在一期视频中,他开着车和伙伴一起在印度街头向吃不起饭的人免费发放食物,100多份食物和水很快被领取一空。
 


按照传播学家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我们身处一个模拟客观现实的舆论场域,而我们看到的一切,与真正的现实之间绝非1:1的「镜子效应」,而是一种充满偏移、误认的拟态现实。我们永远无法通过媒介还原一个全真的现实,但是借由视角的转换、媒介渠道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到曾经被忽视被遮蔽的另一面。

就像是印度的疫情中,当我们摒弃外部视角,从那些正在印度、正在经历疫情、正在感受着匮乏、恐惧、折磨甚至不满的人眼中,看到此刻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细节,我们眼中的盲区可能才开始缩小。
 
上面提到的印度小哥马怒,用充满着大量日常真实细节的视频创作(我愿意将它们称为一种微型的纪录片),带我们走进印度疫情危机下普通人的家庭,带我们触摸印度人在这样的时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真实反应。
 

在他的视频里,印度疫情日感染人数30万+不止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其中包含了他已经离世的多位亲友。比如马怒的叔叔,在接种疫苗之后仍然感染死去,而在农村举行的葬礼,大多数出席的亲人都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马怒说,「我弟弟去吊唁之后很快就回来了,因为确实害怕会感染。」
 
 
从社会历史纪录的宏观角度来看,30万+的日感染率确实足够惊人。但只有当这些数字关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记忆的时候,才会具有生命的温度,才会让我们从个体情感出发对数字背后的人产生真实的关切与共情。以马怒为代表的一众身处印度的UP主们,他们的视频恰恰提供了新闻所无法抵达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情感和更快更真实的临场感。

我们都知道印度疫情中医疗设备不足,但具体匮乏到什么程度,普通印度人在此种情况下又该如何完成自自救呢?马怒在自己的视频里记录了他从中国购买制氧机,并用此免费救助周围普通轻症新冠病人的过程。在经历过多次航班取消、物流中断之后,一批国产制氧机终于到了马怒手上。他开心地大喊着很多人有救了。他们疫情之中自发善意的互帮互助,给了我们刻板印象之外的全新认知。



我们看到印度疫情中尸体成堆,火化炉日夜不停导致炉温过高、零部件融化的新闻报道。这新闻带给我们的感知是震惊、担忧。但马怒拍下了火葬场周围的一幕,尸体不停运进去,烟囱冒着黑烟,街上鲜少行人。与这些残酷现实相对的,是司机在带着马怒探查火葬场之前,一直以为疫情是一个过分夸张的谎言。
 
 
这种社会现实与国民认知的反差,从个体角度回答了一个问题——普通印度人到底为啥不重视疫情防护?
 
重视的前提在于科学的认知。而马怒视频中带他去火葬场的司机,在去火葬场眼见为实之前,不仅对疫情没有科学认知,甚至认为疫情是政府的谎言。这就从更加个人化的视角切入,回应了我们看到的那些新闻——新闻中印度集会抗议的农民在采访中说疫情是政府的谎言。
 

至于为什么印度人会觉得疫情肆虐是政府的胡话,这则是关系到印度大选和政治去向的另一个话题。如果我们单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就会很难理解老百姓和政府之间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关系。
 
其实不止是对于这场疫情,任何重大历史事件中,个体视角的记录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人性化补充。当我们从宏大叙事中探出头来观望四周,会发现恰是这样有温度、有细节、充满临场感和纪录性的个人社会生活记录,一点点构建了属于普通人的历史真相。
 
见证历史,并且用视频的方式纪录历史,这就是B站那些身在印度的UP主们之于我们、之于这个时代的意义所在。
 

有位名叫「印度小哥长江」的UP主,在B站分享了自己确诊新冠后的身体状况,从「感染新冠的第四天,我的情况如何?」这条片子之后,整整十天没有更新。
 
再次更新,已经是「确诊新冠第15天,我身体如何了」的视频,它其实不长,8分钟,但是对于这位仍在恢复期且正在准备医学考试的小哥来说,拍摄、剪辑、制作视频的过程并不轻松。可是他仍然挤出时间、忍住身体不适,分享了这条短片。
 

视频中有个细节非常动人,他说自己拍这个视频的动力来自于有太多网友私信他,关心他的现状。「我完全没想到」,或许之前一时兴起的确诊分享,会让远隔千里另一个国度的陌生人们牵肠挂肚。
 
这些跨越国度跨越政治分歧也跨越偏见的善意,让印度小哥长江觉得异常温暖。「我都哭了,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但你们却这么关心我。我妈妈看到你们的留言和关心之后,她也很感动,我和我妈都哭了。」隔着屏幕,弹幕上滚过一串串「早日康复」。
 
 
这种时刻,大概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瞬间了。大家不以国别肤色政见为差别,只是以一个个普通人的身份,透过屏幕,彼此鼓励、温暖。我们从印度小哥长江的视频里获得带有丰沛个体情感体验的关于印度新冠病人的第一手资料。而他从我们的留言、弹幕中获得了人性的善意和温暖。人与人之间,在B站的弹幕和留言里,完成了即时性分享互动。

而更神奇的,是这种即时性分享互动还经常伴随着观点和内容的二度创作。3月31日,UP主马怒发布了一条印度传统洒红节的视频。视频中一家老小齐上阵,满身满脸涂满彩色染料涌上街头,享受着节日的狂欢。
 
而评论中,有朋友颇为担忧地问:「大壶节这个月就到了。之前一亿多人参加,聚集在30平方公里的范围。现在据说也可能有几千万人。现在疫情严重,如果这么密集的聚集,会不会疫情大爆发啊?马怒,你怎么看,你会去参加吗?」

 
马怒当时留言回复:「只有几个城市举行。」而大壶节之后,印度疫情感染人数暴增,4月23日,这条评论下面又有了新的回复,「你真是个预言家……」同一天,马怒发布新视频,讲述印度日增30万确诊后大家的日常现状。
 
 
上面说的这些互动,在我看来甚至是比UP主所创作视频的「纪录片意义」更了不起。它将单向的纪录传播升级为了交互式的沟通与对话。
 
就是在这样的即时性分享与互动之中,个体化碎片式的历史记录在不断的动态修正中完成了对更为严肃稳固的宏大史观的补充。无数个这样的平民视角组合起来,拼合出了历史的样貌,让我们无限逼近遥不可及的「真实」。
 
正是无数个这样多元的视角碎片,最终连点成面,不断填充我们的视觉盲区。我们看的越多越真、越细腻越平凡,也就越接近另一片土地上那些活生生的人。而当我们从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眼睛里看印度的时候,当下这个时代极难建立的共情多少就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其实在这些UP主的视频中,我们不难看到失望、愤怒、无奈等多种负面情绪。身处疫情肆虐之地,眼见政府管控不严、邻里防疫意识差劲,甚至自己的安危健康也被裹挟其中,不满是人之常情。

还有位在印度做生意的中国UP主「印度胖亚瑟」就专门出了期视频来吐槽印度疫情的方方面面,名字叫「我老婆在印度得新冠了?!」,讲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但是这个乌龙事件里头,到处都折射出印度在疫情中的混乱无序。

被确诊后没有任何管控、跟进,发现是误诊之后也并不会从之前的确诊名单中删除纪录。这个乌龙事件,几乎就是印度对待疫情的一个切面,是个体的亲身经历放大了这种荒诞感。
 

当然,除了「印度胖亚瑟」,也有其他在印度生活的国人UP主不断记录分享着在印度疫情下的生活见闻。其中有个在印度留学的中国UP主「小陈在印度」,她的视频里我们看到了与我们印象中有偏差的印度:超市里物资充足、物价正常,没有发生抢购或者限购;街道上人虽然变少,但是大家对宵禁政策似乎也并不十分遵守……


甚至,小陈还在一家药店采访了一位医药从业者对疫情的态度。他戴着口罩,但是一开始却并没有用口罩遮好口鼻,在聊天的过程中他把口罩往上拉了拉掩住鼻子。这种做派和他在聊天中的答案也算是一种「知行合一」了,「害怕这个病毒,但是得了之后也可以治疗或是吃药,所以也还好。」


从这种回答中,我们得知了那些具有理性思维的印度普通人对待疫情的真实态度——有些害怕但并不至于全民恐慌。这种带有个人理性观点的印度平民视角,在我们此前的信息渠道中确实少见。

如果说印度UP主的视频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的内部视角,那么「印度胖亚瑟」和「小陈在印度」这样身在印度的国内UP主则补全了我们被遮蔽的盲区。

观看这些UP主的所有视频,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观念和认知不断被刷新的过程。我曾经根深蒂固的很多看法,都开始动摇乃至被推翻。而之前那些看法的形成,也要部分地拜这个短视频时代的流量算法所赐。

它让我们如同身处一座「镜屋」,现实之于我们,看似是处处都有景象,然而每面镜中都是自己的投影。我们的兴趣经过大数据层层筛选,最终是那些最能迎合我们既定口味的信息,被不断重复投喂、一次次强化。
 
我们嘲笑印度人在恒河中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也嘲笑印度政府的无能和愚昧。在一次次的重复信息中,我们不断加强自己头脑中的这种印象,除此之外,再难接受其他视角。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足够丰富,然而每一次,我们不过是在换一面镜子寻找自己。在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信息「镜屋」里,我们逐渐成为自我意识的囚徒。
 

所以真得感谢这些在B站上分享疫情生活的印度人,比如马怒和长江,他们极大地改变了我对印度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的认识,某种程度上,也让我开始质疑过去习惯的信息接收模式。

而这些UP主选择在中国的网站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件行为本身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若单纯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他们应该选择美国的社交网站。

毋庸讳言,中印两国关系最近有些紧张,印度官方先是拒绝了中国的援助、后又悄然接受但不做宣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UP主选择将印度国内的疫情记录发布在一个中国的网站上。

这一传播行为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们也在打破印度官方试图打造的信息「镜屋」,绕到官方论断和刻板印象之外,以身为桥,打通了最平凡最真实的人与人的连接。


忽然想到在马怒和长江的视频中都出现过的类似的话,马怒说:「不要给我捐款,我不需要捐助,如果有人说要你们汇款到一个什么账号里,千万不要相信。我不需要任何捐助。」
 
长江在看到无数人关心他之后,用有些生疏的汉语表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感激你们,如果我是一个富翁,我想要给每一个支持我的人们一些钱,50块100块,真的,感谢你们关心我……」
 
看到这里我开始觉得,选择躲在自己的「镜屋」中享受全知全能、居高临下的快感,实在是太过胆怯和廉价。每个人都应走出各自的「镜屋」,让人类逐渐成为一个更具理性与共情的整体,这个糟乱的世界也才能变得更好一点点。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悬崖之上》的本质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再说下

它家的剧,不上9分就是失败

穿越回70年代,和风华正茂的杰克·尼科尔森聊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