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观众更懂《新闻编辑室》 | 美剧经典

伯樵 虹膜 2021-06-02

伯樵


《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哪怕在美国。
 
《新闻编辑室》(2012)

HBO选择艾伦·索尔金(Aaron Sorkin)作为制剧人,来从内部反映电视媒体业,很可能是看重了12年前他作为《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编剧的资历。但是从各种意义上,《新闻编辑室》都是一部披着媒体业外壳的政治剧,与《白宫风云》里那种尽可能抹平直率的党派褒贬的美式主旋律相比不同,也与《纸牌屋》(House of Cards)里党派被尽可能弱化的权力的游戏不同,《新闻编辑室》强行在党派分化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的意识形态诉求昭然若揭——他的主人公是那种民主党人喜欢的建制派共和党人。

 
很难说索尔金是敏锐的。毕竟,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逐渐走向极化政治的泥潭。在茶党一呼百应的狂潮攻势和占领华尔街雷声大雨点小的呐喊之下,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美剧无疑也需要回应越来越两极化的社会思潮。
 
当然,以事后诸葛的眼光来看,索尔金可能对《新闻编辑室》是失望的。在去年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中(戳这里看:他能搞出9分美剧,也就能搞出9分电影),索尔金修正了他的观点:过去四年中发生的种种社会割裂,让曾经天真地试图弥合美国左右两翼的索尔金彻底拥抱进步派。

 
《新闻编辑室》的奇怪之处也就在此:之前的美国政治剧要么像《白宫风云》这样,渲染一些左右两翼都能接受的主旋律价值观,基调是民主党式的左翼,但右翼也不乏温情、正直和担当,一言以蔽之,就是推崇了一个最大公约数了「有良心的保守派」的民主党价值观;要么就像《纸牌屋》这样,放下意识形态包袱,大聊特聊美国政客骑墙、阴谋、权术的惊悚权斗戏。美国影视剧精明地操弄着这套「中立」把戏,一边大体站在自由派的立场上尽量不得罪任何人,但有时腹黑起来也极端放飞自我。

 
但《新闻编辑室》却像一次撒娇,一方是远离口号空洞的进步派、仍旧幻想着跨党合作的索尔金,另一方则是早就开始和建制派貌合神离、走向民粹的保守(白人)民众。

索尔金矫情地借着浑身散发着浓郁新英格兰共和党气息、但实则内心深处是个铁杆民主党的、无比拧巴的ACN主播麦卡沃伊,来呼唤自由派理想主义式的两极团结;而女主角麦肯齐则是一个在如今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娱乐致富年代还仍然对新闻的价值取向、引导功能充满幻想的节目制作人——无论是哪种人,在江河日下的现代美国电视业中,恐怕都是大熊猫式的珍惜国宝。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在Metacritic上只得了56分,在烂番茄上也只有46%的新鲜度,倒是在IMDb上取得了8分以上的不错成绩。在收视上,这部剧开高走低,虽然几乎集集都与美国的现实政治相呼应,有时甚至截取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真实事件(如本拉登之死、斯诺登棱镜门)作为故事背景,但大众对这部行业剧的兴趣也一如他们对传统媒体的兴趣那样,逐渐走向无感。剧中还表现了传统媒体某些对于新媒体崛起的不屑和骄傲,而放在六、七年后,只能被看作是建制派媒体人的明日黄花。

 
也难怪如此身份认同混乱、缺乏任何人群代表性的美剧,会在三季之后就草草收场。现代美国,不需要理想主义,不需要两党合作,不需要新闻的社会价值与客观公正——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观众提供预设立场早早锚定的导向新闻,《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的福克斯新闻是这样,而把评论部主编逼辞职的《纽约时报》也是一丘之貉。
 

但这部在美国反响一般的美剧,却在中国收获了大批拥趸。
 
其理由一目了然。自第一季开始,《新闻编辑室》就以「燃」的方式催谷、撩拨着观众们的神经,对于美式新闻制作流程和「专业度」充满着稀奇与好奇的中国年轻一代观众,无不折服于索尔金努力营造的充满专业与热情的理想主义氛围当中。他连珠炮式的密集台词无疑是一代学子们最好的托福听力与GRE写作的范本,而剧集中点缀的撒狗血式恋爱桥段不仅毫无拖沓感,反而成了进展神速剧情的刹车。相反,在美国观众看来多少有些立场不适的意识形态,反而在最大程度上因为文化隔膜被消解掉了。
 

索尔金对于多线程情节的编剧技巧华丽而又工整,尤其是如何埋下伏笔,如何又点燃整个情绪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这一技法在三季中屡试不爽,对于当时还未看厌美剧传统套路的中国观众而言,这种表演略显浮夸、情节高速推进、而又「三观极正」的美剧可谓拳拳到肉。

外加彼时大部分国人还沉浸在对西方新闻界冷静客观的绝对幻想中,《新闻编辑室》那种对待真实准确度认真负责的「匠人」精神、对于充满社会关怀的新闻良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电视台工作氛围,无疑使得未谙时代转捩点上美国新闻业阵痛和极化的观众血脉贲张。

 
契科夫说过,一出戏的开头如果墙上挂着把枪,那在戏末这把枪一定要射出子弹。索尔金的问题就在于,他每集开场的墙上都挂了十把枪,而每集最后十分钟,这十把枪统统都响了。

对于一部反映电视新闻业的热血爽剧而言,「前后呼应」是最工整、最巧妙、最四两拨千斤、但也最老套的手法,燃剧基本都是同样的路子,只不过索尔金的燃剧包装得更知识分子、更职人精神、更华丽外放一点。不过也正是这种排山倒海般的燃情,让远离美国社会语境的中国观众们陷入了某种自我感动和心向往之的情绪之中。

 
第二季中,伟光正的主角们因受预设立场的影响,联手播报了一出惊天动地的假新闻——对于美国新闻业的弊病,索尔金并非没有反思,但最终他的落脚点仅仅是野心勃勃、妄图一夜成名的新闻制作人一手导演,以及心怀叵测、满怀私怨、传送假情报的线人推波助澜。


如果索尔金愿意再深挖一下,就能看到他笔端脉脉温情的美国新闻业早已日落西山,腐蚀新闻业的不仅仅是商业导向的收视率,更是被意识形态导向所蒙蔽双眼的先入为主。在这个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的后传媒时代,真相并不重要——如何讲述真相、谁能讲述真相、讲述受众爱听的真相才是新时代媒体的奥义。
 
不过今天的中国观众,早已洞悉了这一切。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忘记那些烧脑反转,韩剧天花板在这儿!
这次没有任何借口了,扎导
比这更好的恐怖片不是没有,但国内看不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