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不出来,这些电影如何影响了侯孝贤的一生?

2016-04-09 虹膜翻译组 虹膜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本文是虹膜翻译组出品。希望加入虹膜翻译组请发信至870042332@qq.com


作者:Hillary Weston翻译:三地校对:维西希图德


过去三十年,侯孝贤形成了作为艺术家的独特风格,但他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前人。纽约电影节期间,他和电影节总监肯特·琼斯在林肯中心讨论了影响他导演生涯的电影(并放映了一些电影片段)。

 



「我被这些老电影深深打动,」前几天他告诉我,「我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的话,我可能不会取得突破并成为今天这样的导演。」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侯孝贤对那些赋予他灵感的电影的回忆实际上也解释了电影是如何使他走过叛逆的青春,成为今日的伟大导演。

 

以下是侯孝贤对话实录:

 

1战后欧洲电影,《筋疲力尽》,与杨德昌的接触


我年轻的时候会和一些导演到杨德昌家中去,他家中的布置是日式的,我们就在榻榻米上围坐一圈。那时候我们的年龄都不小,但作为导演还都是新手,因此我们求知若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对我们以后要做的电影颇有信心。

 



我们看二战后不同国家的电影。因此可以看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比如《偷自行车的人》,法国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和特吕弗的《四百击》,还有德国新浪潮导演法斯宾德的电影。这些都是我们观看讨论的电影。


我们都去国外学过电影,但杨德昌是个例外,实际上他学的是理科,整天和计算机打交道,但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台湾制作电影。

 


《筋疲力尽》(1960)


毫无疑问,《筋疲力尽》对我的电影《风柜来的人》影响很大——在我和同事们剪辑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参考了《筋疲力尽》,它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剪辑过程中我们也采用了跳跃式剪辑的手法。而传统做法是以远景镜头开始,用特写镜头结尾。但在这部电影的同样位置上我们使用跳跃式剪辑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表达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故事。

 

2《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察演员吃东西


当我们一起讨论作为导演要拍什么样的电影时,我们一致认为要从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要刻画现实。《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实际上来源于杨德昌导演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媒体热炒的轰动新闻。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刺客聂隐娘》的主演张震,他当时只有14岁,但已经很英俊了。

 



我还经常思考我的电影要如何表现现实主义。当时的演员——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他们的表演方式都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生活化的方式。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现实的环境,这样他们才能进入角色,按我希望的方式去表演。

 

我最喜欢让演员们吃东西,因此在拍吃饭的场景时我会真的在饭点拍,这样他们一定是饿的。我还会摆好做好的菜给他们吃,在他们很自然地吃东西的时候,我会提示他们这个角色正在经历一件非常沮丧的事情,他/她心事重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吃东西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风柜来的人》(1983)


3成濑巳喜男《浮云》,溜进电影院

 

我选《浮云》的原因是它给我熟悉之感。我在一个日式住宅里长大,它的设计和结构和电影里很相似,而且台湾曾经被日本占领了55年。因此我在成濑巳喜男的电影里看到的东西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熟悉的。

 


《浮云》(1955)


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后的事情,当时人们被一种绝望感所笼罩,故事苍凉而动人。作为导演,成濑巳喜男有一种表现社会动荡下某种关系中的人们情绪如何发生转变的本领,比如这部电影就表现出了战后的无力感。他把人物精致地展现在银幕上,触动人心。


对我个人而言,年轻的时候我知道怎么讨生活,过得也算还好。我靠赌博和变卖家产维持生计。不过尽管我那时候算是个浪荡子,我还是热心于文学,迷恋电影,我觉得正是这些东西让我免于跌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的深渊。

 

所以我觉得电影和小说拯救了我,塑造了今天的我。

 


你们应该很难想象我走过的路,我成长的过程,以及后来接触到电影的过程。我记得那时候我会去看电影院上映的每一部电影。我想尽一切办法溜进电影院。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会假装自己是某个人的小孩,我会拉着一个大人的衣服,假装是和他一起的,这样我就可以免费看电影了。

 

等到了中学,我个头大了,不能再假装成别人的小孩了,我就捡地上的票根,把它们粘起来,再交给检票员进电影院。当然,那时候的检票员不会注意这些细节,所以我可以蒙混过关。等后来我上了高中和大学,胆子就更大了,我会翻墙进电影院,或者剪断篱笆进去。


4费里尼《阿玛柯德》,不循常规


我选这部电影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记忆片段,还因为它是一个小镇故事——人物古怪,情节和家庭有关。这部电影对我的电影——比如《童年往事》——影响很大,它让我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的经历,启发我拍摄相关的电影。

 


《童年往事》(1985)


我尤其记得的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是拍摄《风柜来的人》的时候。电影中主角在打斗中捡起一块砖头,朝另一个人的头砸了下去,从画面左边出镜,我让他回去转一圈,捡起一些木棒,从右边入镜进入打斗。我们本来没有出镜入镜的想法,学校里不是这么教的——老师说要从画面的同一边出镜入镜。

 


《风柜来的人》(1983)


费里尼的《阿玛柯德》打破了这一惯例,让我意识到我们有实现任何想法的自由,这样我就可以突破学校里学到的那些条条框框。这部电影对我影响颇深,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导演们很少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他们可能已经有了这种自由,不用循规蹈矩。

 


《阿玛柯德》(1973)


但我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这些黄金准则就像圣经一样神圣,而我试图从中取得突破。

 

往期精彩内容

没有看客的命运(评侯孝贤《戏梦人生》)

侯孝贤最被低估的杰作,就是它了

看这个人的电影,我的尴尬癌快要爆炸!


这是广告,虹膜会因你的点击获得收入酷的生活是可以买来的。长按上图二维码进入亚文化市集「黑市」,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买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东西。编辑:夏夏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