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式合拍片不再尴尬?徐克、陈可辛、王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2017-10-11 任珊 文创资讯

谁也没想到,这个国庆档口碑最好的电影不是《羞羞的铁拳》,也不是《英伦对决》,而是王晶执导的《追龙》。在豆瓣上,《追龙》的评分高达7.5分,超过60%以上的评分网友给出了四星以上的评价。



近些年来,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淘金”,与内地的合拍片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不少香港导演放弃了本土电影的特色,导致许多合拍片不伦不类,口碑不如人意。同样是合拍片,《追龙》却摆脱了合拍片的尴尬味道,凭借十足的港味斩获了不俗的口碑。港式合拍片到底应该怎么拍,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呢?


《追龙》还原港片精髓 口碑票房双收


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曾用“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八个字来形容香港电影,并解释为“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贡献。”时隔多年,这句话已成了港片的自我标榜和荣誉标记。



近些年来,面对低迷的香港本土市场,香港导演纷纷涌入内地电影市场捞金,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两地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不同,以及审查制度的限制,港产合拍片往往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不少观众表示,他们怀念港片曾经那种非常直接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不希望港片被“收编”。


在这个国庆档,《追龙》再度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港片情怀。这部电影改编自两个26年前的港片“大IP”,甄子丹饰演的跛豪是电影《跛豪》的主人公,刘德华饰演的雷洛则来自电影《五亿探长雷洛传》。这两部老片曾在1991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狭路相逢,如今两部电影中的主角又在《追龙》中相遇,让港片迷们倍感亲切。


无论从故事的节奏,场景的搭建,还是打斗的戏份来看,《追龙》都充满着港式风情。混杂着霓虹灯光和脂粉气的九龙城寨,简单粗暴的江湖义气,甄子丹和刘德华的双雄情仇,很容易让观众回想起经典港片中的情节。


为了最大限度的与港片迷互动,《追龙》不仅采用了国语和粤语双语上映的方式,而且全程运用泛黄的镜头处理,将影片饱和度降低。这样的处理手法,不仅给了特效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且让电影更加具有怀旧气息,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颗粒质感的粗糙画面,把观众带回了港片的黄金时代。



或许正因为还原了港片的精髓,《追龙》斩获了出人意料的好口碑。截止到发稿前,该片的豆瓣评分已达7.5分,超越了国庆档票房最高的《羞羞的铁拳》,成为今年以来口碑最好的一部港式合拍片。票房表现方面,截止到10月11日18时,该片的票房已经超过了4.35亿,虽然比不上《澳门风云》系列,但也属于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遭受群嘲到获赞无数 港式合拍片集体回春?


《追龙》的叫好又叫座,不仅让导演王晶摆脱了“烂片王”的骂名,也让观众领略到了港式合拍片的魅力。拥有内地资本支持的《追龙》一改香港电影的场面太小、成本限制的窘况,无论是场景、阵容,还是特效,都做到了国产片的极致。但实际上,回顾港式合拍片在内地银幕的征战之旅,你会发现如今的“双赢”局面来得并不容易。


十年前,香港电影一度陷入低谷,内地电影市场也一度萎靡不振。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催生了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有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间,内地与香港的合拍影片数量总计达到了322部,占内地与境外合拍影片数量的68.5%。



大量香港电影人进军内地市场后,一些人迅速扎根,但也有一些人水土不服。“香港电影没落”、“香港导演不行”的论调,在《新少林寺》、《太平轮》、《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合拍片公映时被反复提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合拍片因为剧情不伦不类、港味严重缺失等问题饱受观众诟病。


即便是知名的香港导演,进军内地市场之后也会有失手的时候。陈可辛自“北上”之后,接连拍了三部大投入、大制作的大片《投名状》、《十月围城》和《武侠》,口碑票房都不算如意。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也因为刻意讨好内地市场,招致了观众的吐槽。合拍片源源不断的王晶,一再被外界抨击为“不思进取、毫无内容可言”。一直在“吃老本”的刘镇伟,更是因为《情癫大圣》、《越光宝盒》等一系列烂片透支了个人信用,至今难以翻身。


直到2013年,港产合拍片才迎来了转机,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在内地票房突破5亿,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拿下6亿票房,周星驰与郭子健的《西游降魔篇》更是一举摘得年度票房冠军。在接下来的几年,香港导演成为了内地年度票房十强榜单上的“常客”。


近几年,香港导演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港式合拍片显示出了惊人的“吸金”功力。斩获24.4亿票房的《捉妖记》,斩获33.92亿票房的《美人鱼》,斩获16.5亿票房的《西游伏妖篇》,全部都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在2016年国产影片排行Top15中,港式合拍片高达9部。票房前五的国产电影,全部都是由香港导演执导的。


除了票房上的突飞猛进,港产合拍片的口碑也获得了整体上的提升。尤其在近两年,香港导演推出了不少口碑票房双收的合拍作品。去年的《湄公河行动》和《七月与安生》,都获得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尤其是前者,不但揽下了11.85亿的高票房,豆瓣评分也高达8.0分。今年上半年上映的《非凡任务》、《喜欢你》、《拆弹专家》等港式合拍片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合拍片怎么拍 香港导演找到了正确姿势?


步入合拍片时代以后,“纯血”的港产片越来越少,合拍片已经成为了华语电影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湄公河行动》、《寒战》、《追龙》等一系列高口碑合拍片的出现,说明香港导演逐渐找到了拍摄合拍片的正确姿势——


1、题材趋于多样化


由于审查制度的不同,港片中常见的暴力、情色元素以及黑社会、警匪、鬼怪等题材,在内地很难通过审查。再加上香港导演初到内地时,对内地的生活方式、观众的观影口味都不甚了解。正因为如此,大部分香港导演便只能拍摄古装片、动作片、武打片,从而使得香港电影题材的选择空间越来越窄。


为了规避自身短板,不少香港导演进军内地后瞄准了地域差别不明显的古装大片。比如陈可辛的《武侠》,李仁港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吴宇森的《赤壁》,张之亮的《墨攻》等片,都是大投资、大制作、大牌明星主演的,口碑表现却都不如人意。这种类型的合拍片,很快陷入了故事近似、人物苍白、表演雷同的窘境,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几年,香港导演逐步逐步摆脱了题材狭窄的困扰,让合拍片渐渐渗透到爱情、历史、剧情、喜剧、文艺、主旋律等多个领域。横扫各大奖项的文艺片《桃姐》,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商业片《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捧出两个金马影后的青春片《七月与安生》,都是合拍片题材多样化的优秀案例。


2、保留港片特色,拍最擅长的题材


前些年的港产合拍片之所以备受诟病,多半要归因于导演的“急功近利”。为了迎合内地观众的审美,不少合拍片刻意增加了内地元素,放弃了港片独有的特色,反而变得不伦不类,既无法讨好内地观众,也难以让香港观众买账。


由于香港和内地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很难在一部电影中同时体现出香港风格和内地风格。归根结底,导演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坚守港片特色,要么以内地文化为核心。在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摇摆,最终会导致不伦不类,在哪个市场看起来都像是外语片。



历经多次尝试之后,不少香港导演都在这几年找回了自己的风格。擅长拍喜剧片的彭浩翔,在《春娇救志明》中找回了丢失的港味。陈可辛北上之后,一度沉迷于拍摄大片,最终票房口碑都不如人意,于是回归了他擅长的现实主义题材,这才推出了《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佳作。就连被称为“烂片王”的王晶,也拍出了传承港片浪漫主义精髓的《追龙》。


由此来看,对于香港导演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讨好内地市场,而是拍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在对内地市场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刻意选择不擅长的题材和风格,往往会陷入“受累不讨好”的境地。


3、触及内地题材,要发挥 47 32597 47 15289 0 0 4010 0 0:00:08 0:00:03 0:00:05 4009港导演的长处


当然,除了坚守港片特色的导演,也有不少导演勇于挑战内地题材。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等电影,都是大陆题材的优质电影作品。


其中,陈可辛一直被称为“最懂内地市场的香港导演”。他执导的合拍片,几乎都把握了内地大多数人的心理,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十分讨巧——《如果-爱》是关于北漂和明星梦,《中国合伙人》是典型的中国励志故事,而《亲爱的》将镜头对准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他擅长在电影中表现细腻的情感,在处理内地题材的过程中,他的煽情和打鸡血都恰到好处,很容易被内地观众所接受。



香港导演拍摄内地题材,其实并没有那么难。陈可辛能拍出接地气的作品,全靠他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去了解内地市场。公司每周开例会时,他都会跟内地的编剧团队沟通,聊正在拍的项目,也聊当下热门的社会新闻。网络也成为陈可辛了解内地年轻人的一大窗口,他在微博上经常回复网友的问题。


除了陈可辛之外,不少香港导演在处理内地题材时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反贪风暴》等片都是成功的先例。在这些主旋律电影中,擅长拍动作、警匪片的香港导演,成功地融入了类型片元素,让这些主旋律电影普遍没有以往的刻意说教和煽情,惊险刺激的程度堪比一些好莱坞商业大片。


4、寻求创新和突破,切勿盲目跟风


还记得那个执导《大话西游》和《东成西就》的刘镇伟吗?如今我们想到这位导演,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炒冷饭”和“卖情怀”。在香港导演中,热衷于翻拍老片或者拍摄续集的导演并不少见。在2011年,内地院线甚至迎来了三部翻拍电影《新倩女幽魂》、《东成西就2011》、《龙门飞甲》。


多数人把香港电影的没落、翻拍成风,归咎于创新力的缺乏。但换个角度来看,翻拍经典港片是香港导演为迎合内地市场而选择的一种取巧的方式。诸如《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以及《东成西就》,都是在内地市场风靡一时的经典作品。但除了《龙门飞甲》,另外两部电影都陷入了口碑扑街的窘局。



正如吴宇森所说,创新曾是港片的灵魂,对于合拍片来说也不是例外。近些年来,在内地赢得好口碑的香港导演,多数都具有创新精神。比如徐克善于技术创新,陈可辛敢于在题材选择上做出突破。甚至是一向“不思进取”的王晶,也终于不再将“屎尿屁”喜剧进行到底,转而执导了一部严肃题材的《追龙》,为自己挽回了不少声誉。


就拿徐克来说,进军内地后,求新求变的创作风格一直未曾变过。进军内地后,他尝试拍摄了两部现代题材《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这两部电影受到冷遇后,他又回归到擅长的古装武侠领域,以《龙门飞甲》斩获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该片虽然是翻拍,但并不是简单的“吃老本”。他在3D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令该片被称为华语电影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龙门飞甲》之后,他还尝试了主旋律题材的《智取威虎山》,再度收获了好评。


对于香港导演来说,以拥抱内地市场的姿态拍摄合拍片,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这不代表香港导演需要放弃港片本身的特色,或者放弃自己擅长的风格。无论是坚守港片特色,还是勇敢尝试内地题材,都需要在不断摸索、不断寻求突破中,找到内地观众和香港电影工业的契合点。徐克、陈可辛等导演,甚至王晶《追龙》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后来者借鉴。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 任珊

往期精彩推荐

《那年花开月正圆》大火背后:没有大IP,更没有玛丽苏

让潘粤明翻红的《白夜追凶》 配得上豆瓣9.1的高口碑吗?

“限酬令”之后,国产剧会更好吗?

游戏评分争议那么多,为何却一直是不少人眼里的香饽饽?

国庆档“排位赛”拉响,那些撤档的影片就注定有好下场吗?

国产特效片距离《猩球崛起》有多远?

《明日之子》毛不易夺冠 选秀节目能成为原创歌曲的催化剂吗?

国产剧盈利方式过于单一 《权力的游戏》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R级片频繁引进背后,是政策放宽还是金钱诱惑?

TFboys分也好合也罢,最后挫伤的都是粉丝的钱包

电影大咖、港台导演、新人导演纷纷入局 谁将主宰网剧江湖?

《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口碑炸裂 悬疑类网剧能否借势回春?

王牌综艺命运多舛 文化综艺能抓住机遇爆发吗?


 新鲜文创资讯报道 深度文创政策解读
精准文创趋势分析 有趣文化创意分享

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商务合作、采访、投稿:wenchuangzixun(微信)2573818674(QQ)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