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物质奖励 小心“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让他们单独去解一组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所有被抽调的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得到奖励。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他把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处于第一组的学生,只要每完成一道难题,就会得到一元钱的奖励;而另一组学生仍然和第一阶段一样解题,没有任何奖励。
到了实验的第三阶段,会给两组学生们一些自由时间,这段时间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研究人员观察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第二组没有解题奖励的学生比第一组有奖励的学生,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用德西效应来理解日常的家庭教育,可以解释为,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对某件事物的兴趣是有效的,但如果孩子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或内驱力时,一味地进行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行为目标。
《奖励与惩罚》一书的作者曾分享过一个经典案例:一位老人每天被楼下空地上踢球的孩子吵闹干扰,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想了个办法,他每天给这些孩子每人两元钱,“雇”他们来踢球,一开始孩子们都很高兴。一周以后,老人跟孩子们说,以后我只能给你们一元钱了,孩子们很失望,但还是来了。又过了一周,老人说,我只能给每人一角钱了,这次孩子们很生气,再也不来踢球了。
在这个案例中,老人就成功地运用了德西效应,将孩子们因为快乐而玩的“内部动机”,变成了为了得到几元钱而玩的“外在诱因”,而当这个外在的诱因停止或消失的时候,孩子们的行为也就随之停止。
可见,奖励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物质奖励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比如让他们做家务、写作业、练琴等,但可能无法唤起他们内心对这些事情的认可和投入。想要孩子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德西效应,还是要从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入手,才能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作者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孙凌
更多精彩科普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点在看,把健康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