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选择,无需孩子证明

叶月幽 叶月幽 2023-10-13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注后点击目录,可查看历史文章及各地课程信息。


- 文:叶月幽 -



有一次,我给一个幼儿园的家长们介绍倾听孩子的方式,谈到了打骂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分享结束后,其他家长都陆续退场了,一位妈妈义愤填膺地找到我说:“孩子皮起来根本不听话,不打怎么办?你们这些宣扬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你们的孩子都养得很成功吗?我看你儿子在院子里玩了半天,也没看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啊。”


我愕然:“是啊,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啊。您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


她没回答我就走了,但她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的孩子,需要成为我作为一个合格母亲的证明吗?甚至要成为检验一种育儿理念的标本?


让这样无辜的稚子来背负主流和世俗的评判,难道就真的能够说明问题吗?


01


不以片断推测孩子状态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崇尚“唯成功论”、“唯结果论”,孩子的成功等同于父母的成功,孩子的荣耀等同于父母的荣耀。


更有人直言不讳:“要知道一种理念是好是坏,就看在这种理念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是不是比其他孩子更优秀,是否个个都有成就。”


在这种论调下,孩子变成了父母的“军功章”,父母拥有决定孩子命运的“上帝之手”。更有甚者,孩子成为了父母“好坏”的证明。



如果你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优秀,那么你就没资格谈论什么“爱与自由”、“无条件养育”、“安全感”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理论。


这个论调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你宣讲新教育理念,那么你的孩子每一个当下的状态就都是这个教育理念水平的反应。


所以,你的孩子应该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懂事自律、成绩优异。而这样的评估标准背后,实际上是随机的、片面的。


我们不可能从一个简单的片段来推测一个孩子的状态,更无法从他现阶段的某些表现去预测他的未来,从而去评判他的家庭教育模式。


但是,这样的想法长期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看上去无懈可击。


难道不是吗?一种教育模式好不好,就应该看孩子的状态,看孩子的成就,看孩子结出什么样的果子。


可是,很少有人愿意给孩子足够长的时间,用客观的标准,以及毫无偏颇的眼光去看他们。


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之下,我们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期待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02


父母的自我期待和定义


可是,一旦去追求“证明”,便会执着于结果,固着于成败。


于是父母们战战兢兢,不断地提醒自己责任和目标,认为孩子表现如何取决于我也代表了我。我是妈妈,应该怎样;他是孩子,必须怎样。或者,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没有达到,那就是我教育失败。



这样的自我期待已经是“天经地义”甚至“理所当然”了。但如果总是有这样的自我期待和定义,父母的压力和担心就会很多,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害怕自己的某一个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无法放松,对未来充满恐惧。


同样,也有人说:“叶月幽你学了这么多东西,你的孩子一定特听话、特懂事吧?”或者:“你一定不会遇到育儿难题,也没有家庭矛盾吧?”


其实不是。


我成为一名家庭教育的讲师,是因为我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考核,能够讲授这样的课程,而不代表我做得就一定比别人好,更不代表我的孩子一定比别人优秀。


更何况,“优秀”和“成就”的定义又由谁来评判呢?


虽然我参加了不少“导师班”,但相对于“导师”这么一个高大上的称谓,我更愿意做一个分享者。我不是正确的化身,我所说的内容也不是真理。


我希望我提供的是一种思路、一些视角,让大家可以多角度的去看问题,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处理方式。


03


 孩子不是我成功的证明


其实,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在摸索中前进、在曲折中迂回呢?


叶儿三岁多时,曾有一段时间公公脑溢血住院。叶儿爸不在,我需要一天三次往返医院送饭,而已经公布出去的工作坊和讲座也必须按时举行。


每天早早把叶儿丢到幼儿园,开始兵荒马乱的一天。晚上把俩娃都哄睡后,忍着睏爬起来继续熬夜。再加上叶新数次夜奶,严重缺乏睡眠的我,血槽立马见底。


我开始对叶儿大呼小叫,被他的执拗气得七窍生烟,会因为他生病而对着老师碎碎念,恨不得把他丢到幼儿园再也不接回来了。有的时候也会感慨,三岁以前那个软软糯糯的小萌娃去哪儿了?他是怎么忽然变成现在这个赖皮猴的?是不是有人在晚上把他从床边偷去换了一个吖?


叶儿发脾气的时候,我把他拉在怀里,在震耳欲聋的哭叫声中,一边倾听,一边坚持我的原则。每当这时,强大的无力感就会包裹住我。我无可奈何地想着,所有践行新教育理念的妈妈们,要有着怎样一颗倍受打击又死皮赖脸的心啊!


晚上临睡前,我搂着叶儿,问:“你知道我喜欢你吗?”叶儿说:“知道呀,我也喜欢你呀。”我说:“我凶你的时候你也喜欢我吗?”叶儿低声说:“你凶我的时候我好伤心的,但我还是喜欢你。”我问:“为什么?”叶儿把两手一摊:“因为你是我的妈妈呀!”

 


这是一个三岁多孩子给我的答案。


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默默地搂紧了他。他爬起来,在我的额头上偷偷吻了一下,然后像一条泥鳅一样,飞快地钻到了枕头下面。


在那一瞬,我忽然有了一种力量和坚定。我养孩子,不是在搭建样板间,让别人夸赞我是一个多么牛的妈妈,以此来寻找存在感。


我不需要叶儿的行为规范符合什么主流评判标准,我不需要他来证明我作为一个母亲的正确性。


我的孩子,就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个教育模式的所谓代言人。我知道,他的特立独行,他的桀骜不驯,都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不是你,我就是我自己,我不为任何人的梦想而生,我全然独立。”


04


因爱相遇;由爱成长


是的,孩子和我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生命,只不过孩子的生命是经由我们而来。生命,是一个历程。生命和生命是平等的,是一种相遇。


亲子,只不过是我们和孩子相遇的形式;而亲子生活,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是人世间最温暖、最紧密、最深入的连接。


因为是历程,我们只需要陪伴就好,不必要求自己去做孩子的生活导师和精神领路人,你只要去爱他就好。两个独立的生命之间,因爱相遇,由爱成长。


因为是相遇,故而珍惜。总有一天,孩子会不那么需要我们;总有一天,我们此刻所有的纠结和焦虑都会成为回忆。


到那个时候,那些让我们感念的,一定不是某一个荣耀是否达成;真正让我们感念的,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时的细节和温情。



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着,即便有失误,即便有倒退,我们和孩子也一直在彼此陪伴、共同成长。


我们坚持走在这条路上,不是因为这条路一定会通往成功,而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我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不是为了培养什么“神童”,而是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准则,是我们的价值观,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值得被这样对待。


其实很多时候,成长不在于我们能做什么天大的事情,不在于我们能去改变别人什么,而只是,我们彼此陪伴着走在这条路上。至少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跟我们一起努力着,也许心里就多了一点温暖,哪怕只是一点点。


为什么一直专注于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童年经历,更多的是因为家庭是人寻找自我的地方,是一个人第一次判断自己是否有价值的地方。在家庭中,我们第一次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并学习如何与他人及世界建立连接。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庆幸自己走上了这条自我成长之路。或许在未来,我将更多地关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自己成为一道门,穿过这道门,让我们一起遇见内心深处的渴望及自我,遇见无条件的爱。


百年后,真正有意义的,不是你住过多大的房子,开过多贵的车子,有过多少存款。而是,因为你影响了一个孩子的生命,世界因此变得不再一样。


和孩子一起,去体验生命、拥抱幸福吧。不必担心你没得到过无条件的爱,给不到孩子你没有的东西。你的孩子会给到你的。总会有一个天使因你而来,并让你懂得生命的全部意义。这一生,再也不会有一个人,像你的孩子这样爱你。


相关阅读:认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

上篇文章:从需求出发,解决和孩子之间的分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