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个性化”+“开关”+“校愁”=区教育局长的新学年心愿!
闵行报记者 茅杰 方雨斌 | 文
与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
对话个性化教育
+
Q
对比《闵行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增加了“个性化教育”,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恽敏霞:个性化教育,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回归教育本源之举。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两轮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在践行此理念。
在我看来,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优质教育的起点来自个性化,可选择的教育才是优质的。
其实,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藏着一个独特的潜能“开关”。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尽早触发这个“开关”、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恽敏霞
尊重差异 关注个性
Q
触发这个“开关”不容易,要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支持,绝对是系统工程。
恽敏霞:有难度,但我们也有信心。闵行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学校营造、师生主导、家长支持、社会认同的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闵行发展面向未来的个性化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一脉相承”,深化应用在“十二五”期间“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实践成果。在个性化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会尊重师生的差异,也将关注学校的个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探索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的转型发展。
Q
教育的个性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恽敏霞:经过深入研究和系统设计,我们将其概括为6大“个性”,即在课程、教学、教师、评价、家校环境和技术条件等6方面,都要“有个性”。做到有个性、不任性。
中学生走进政协模拟常委会
具体而言,我们将持续开展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课程建设,建设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经历的教学系统,打造导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师队伍,推进基于证据的个性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家校环境,优化保障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技术条件。
Q
新学期开始了,大家对个性化课程可以有什么期待?
恽敏霞:玩是孩子的天性。以体育课为例,9月1日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平均有6个运动项目可供选择。所有的小学三年级学生,都有免费的游泳课。此外,除了足球、篮球、乒乓、田径、体操、围棋、击剑、棒球等,近期还将推广赛艇、冰球等,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元选择。
强恕学校手狮舞队
近年来,闵行持续开展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课程建设,引进了诸如情商课程、“舞向未来”、WAP国际理解课程、STEM教育课程等。在我们看来,课程即教育经历,丰富的课程让闵行的学生可以在从中得到非凡的体验。
此外,我们出台了闵行区课程开发和共享机制,丰富课程的选择性和共享度,完善闵行区课程图谱和区域课程库建设,加大优质课程的引进力度,启动课程共享平台建设。未来闵行各所学校都可以按图索骥,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库中挑选最为适合的课程。
心怀“森林” 证据评价
+
Q
对于老师,压力也比以前大多了吧?
恽敏霞:教学相长,个性化教育也能打开老师的眼界,全面提升课程素养。闵行的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探索课程的“私人订制”。在教学中,不能只看到一片叶子、一棵树木,而要看到整片森林。
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刷题,要让学校变成一个有意思的、学生们愿意去的地方。教师还要提升家校互动的能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全区1.72万名中小学教师,是闵行教育的“顶梁柱”。我们也在完善学校编制、教师招聘和绩效工资制度,优化闵行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目前,已有116位教师入住105套教师公寓。
Q
个性化教育,怎么进行评估?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总不能考试吧?
恽敏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会通过合适的评价让他们发光,不是唯分数论。今年,闵行已在12所试点学校开展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学业评价,从学习状态、学习水平、学习心理等角度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发展需求,这样的探索还将继续深入。
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也将基于论据。学校正在开展基于证据的校本评价,尤其关注师生的发展性评价,善于运用评价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教师则通过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评价素养。闵行将探索数据挖掘,关注评价中的多类证据应用,强化增值评价,初步形成基于评价体系和实证数据的反馈、指导与干预机制。
Q
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人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你希望闵行的教育,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恽敏霞: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我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永远有“校愁”。这是区委书记朱芝松前些日子来调研教育时强调的。朱书记说,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让孩子们留住浓浓的“校愁”。在学生的心中,母校不能是整日刷题的感受,今后无论身处何方,内心总有挥之不去的母校情结。
猜你喜欢
△“一带三片·长藤结瓜”的苏州河生态走廊,10月要“开花”了
(本期编辑 毛海萍 李逸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