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9-10
报道比报纸更精彩
闵行报社
闵行报记者 李成东 袁玮丨文
8月中旬的晌午依旧是热气腾腾的。与联曹路上一家物流企业为邻的杨生美船模工作室里,空气闷热,黑色的水泥地面上湿一块、干一块,几樽老式的阀门放在靠窗的地方,旁边尽是横七竖八的木条,门外不时有起重机上下翻运货物的杂音传来。穿着黑色短袖的杨生美正趴在桌子上,一手拿着游标卡尺,一手用棱型木刻刀,精雕细琢他的宝贝——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船。
杨生美拿起手巾擦完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后,告诉记者,因为木质材料较为敏感,而安装空调会改变室温,影响船模的造型,所以室内是有没有空调的。“我正在赶着工期做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船模型,做好了要送到10月开幕的ATP大师赛上去展览。”正紧锣密鼓的杨生美不时拿开眼镜,擦干脸上的汗又继续埋头苦干。
自幼便结下“船”缘
1952年出生的杨生美,今年66岁,虽是年过半百才入行,但自幼已与船有了不解之缘。
“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他怎么来到上海的故事。在20世纪初,年仅13岁的爷爷划船从苏北运鸭子到上海卖,因为路上鸭子全死了,只能留在上海打工,慢慢扎下根来。”因为这样的故事,杨生美自幼便对载着爷爷从江苏到上海的船有了莫名的好感。
年岁大了一些后,杨生美就喜欢跑到码头边,摸一摸停在岸边船只的船桨,过过手瘾。作为老三届,杨生美1965年考入徐汇中学,13岁的他参加了当时中学里的模型兴趣小组。
1968年,杨生美在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中,远赴黑龙江的参加农场劳动,做木工和打铁的活。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难吃到荤腥,而黑龙江自然资源丰富,河中多鲜鱼,农场的负责人便成立了捕鱼队。熟悉水性,自幼就能在黄浦江中畅游的杨生美便被选入捕鱼队,学划船捕鱼。在这段岁月中,只有与船作伴的杨生美对船的感情更深了。
1975年,杨生美因为眼睛工伤回到上海,被分到徐汇区徐镇街道淘铜组(生产组),负责水运押运粗铜线到沙洲(现张家港)、常熟等地加工。杨生美又和船打上了交道。
改革开放后,杨生美所在的冶炼厂因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被迫宣布倒闭。于是他索性做起了木材和装修生意,开了一家红木家具厂。十几年下来,不但挣了钱,还对各种木料都很熟悉。
1998年左右,杨生美担任了徐家汇建材市场总经理。他告诉记者,真正接触船模就是在那个时候。当时做红木家具五件套才卖2万块钱,但一个船模就要6万块,当时就心动了。
起初,杨生美认为自己造过真正的大船,造一个按比例缩小的船模应该看看就会了。没料到,知易行难,他一时兴起造出的船模给业内人士鉴赏后,因为成品不管是造型上还是规格上都是“四不像”,并没有得到认可。如今回想起来的杨生美依旧觉得可谓见笑于大方之家,他告诉记者,那一刻才意识到,在船模行业里,他只是个门外汉,要做好,还真得往深里学。
“门外汉”船模全国锦标赛获奖
21世纪初,国内关于制造船模的文献书籍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怎么入行呢?此时已年近50的杨生美只能“动用关系”,让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管理员的朋友帮忙复印国外参考文献。资料有了,杨生美却遇到更加棘手的事情,全篇英文的参考对他来说犹如天书。为了克服这个难关,杨生美又找来朋友,让其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的女儿帮忙翻译。迄今为止,杨生美依旧会时常拿出那几册外国文献参考。
除了自己在交大档案馆啃资料外,杨生美还经常虚心向业内朋友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本就基础很好的他在下了狠功夫后,制船模技术突飞猛进。
杨生美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类船模,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西洋的……不下200余艘。杨生美说这还只是一半不到,他的大部分作品现在都在各地博物馆展览,还有一些拆分开放在箱子里面装着。他告诉记者,制作船模是一件精细活,容不得半点应付。因为制作都要根据史料,1比1的做出数米高船模来,而制作时游标卡尺却要精确到丝(1毫米=100丝),才能保证误差在1.5毫米以内。
除了在船的造型上力求高仿,做到形似神更似外,杨生美在材质上也是苛求。他根据每艘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搭配不同材质的木材;连接船板的钉子必须是铜钉,因为铜钉百年都不会氧化,更加适合收藏。
十年磨一剑的杨生美近年来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瓦萨号》船模获2016年全国锦标赛第三名、《皇家太阳号》获2016年全国锦标赛第四名;交大120周年庆典上,制作全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等9件模型;2009年,受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委托制作22米长的《具具号》海盗船模型…
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在领奖台收获荣耀
作为80年代下海的弄潮儿,杨生美很早就成为了徐汇区第一批万元户。“我体验过很有钱的感觉,很早的时候,我家中就有数辆车子,但是我没有从生活和事业中得到快乐。”杨生美告诉记者,他的生活就是船,对生活中的吃喝玩乐不感兴趣,甚至到后来,因为家庭中的原因,提到钱都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2000年,他投入150万在船模生意上,以为博物馆提供展览船为主体业务,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一切为了船,感觉我身体不错,经济条件也还行,又得到了社会认可,小孙子很喜欢船,也很依赖我,我准备将手艺传给他,做我的接班人。”他表示,地球表面7成都是海洋,而船就是人类征服海洋的最好工具。我把希望将人类文明历史上一艘艘杰作造出来放在展览馆里,供后人观赏,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他坦言,平时一个人埋头坐船,确实会感到很孤独,但拿到奖的那一刻,看到记者不断的闪光灯排着自己,就觉得很自豪,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截止到目前,杨生美已经造了400多艘船模,数量上在整个上海的船模界屈指可数。
从年近半百的船模制作“门外汉”到65岁获得船模全国锦标赛名次,被汗水浸湿的执着、一辈子对船的热爱痴迷、把天分发挥到极致的努力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本期编辑 徐恺凯 张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