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外婆姥姥”之争,闵行人的这些称谓,你知道吗?

点击蓝字关注👉 闵行报社 2019-03-29

闵行报社

置顶公众号,闵行人必备


特约撰稿 褚半农

闵行报记者 崔松鸽丨文并图



有关“外婆姥姥”的风波,终于收场了。“外婆”这个称呼,重回闵行人的生活。



那叫什么呢?

你管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呢?

在闵行,

“公公婆婆”不是特指丈夫的父母,

“阿爸”是父亲,“八姆”是妯娌,

“爸爸”和“姆妈”同时也是亲家间的称呼,

最小的孩子叫“奶末头”,

女婿叫“半子”最形象不过,

一个“嬷嬷”,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弄不好就会把“丈夫的姐姐”叫成“父亲的姐姐”……



小编已晕,你搞清楚了么?你还知道本地哪些独具特色的亲属称谓?这些称呼,有哪些是你经常叫的呢?小编请来了本土文化研究专家褚半农先生,来为大家普及下本地人亲属关系的基本称谓(主要是长辈称呼)。


祖辈


太太、阿太:曾祖父、曾祖母,曾祖父辈族人。再往上一代,则称“太里太”。

老太太:泛指老祖宗。



大大:祖父、祖父辈族人。

阿奶、奶奶:祖母、祖母辈族人(奶,音nā;奶奶,音nānā)。



公公:祖父辈族人。有时亦可加前缀“老”字。

婆婆:祖母辈族人。有时亦可加前缀“老”字。


原来闵行人叫的“公公婆婆”不是特指丈夫的父母亲哦~


外公、外公大大、大大:外祖父。

外婆、阿奶、外婆阿奶、奶奶:外祖母(奶,音nā;奶奶,音nānā)。


果然是外公外婆,没有姥姥姥爷


至于什么时候用什么称呼,没有规定,各家也可能会不一样。将外公叫“大大”,将外婆称“奶奶(音nānā)”,可显得更亲近些。另外,因现在独生子女多,女儿出嫁后,往往公婆和父母两面设婚房,女儿仍将娘家视作自己家,而不像以前那样当作亲戚,这样一来,就会让孩子称呼自己父母亲为“大大、奶奶(音nānā)”,或者是“爷爷、奶奶”(交流用普通话时)。在中国北方,入赘的上门女婿,生了孩子,外孙、外孙女叫外公外婆一般也叫“爷爷奶奶”。


父辈


爸、阿爸、爹爹:父亲。

妈、姆妈、阿妈:母亲、继母。(母亲原来不称妈妈,称伯母为妈妈)

阿妈娘:母亲(背称、他称)。


这母亲和继母的差别可大了……


爷:父亲(背称、他称)。

娘:母亲(背称、他称)。

爷娘:父母亲(背称、他称)。


《花木兰》中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小编推测花木兰如果不是闵行人,至少应该生活在吴方言区吧


公、公阿爹、爸爸:夫之父。注:不可称公公,但年轻人在使用。

婆、婆阿妈、姆妈:夫之母。注:不可称婆婆,但年轻人在使用。


“婆婆”在年轻人中使用普遍


老伯伯:伯伯、父亲兄辈族人。

妈妈、老妈妈:伯母、父亲兄辈族人之妻。1990年前后及以后出生者称呼母亲用“妈妈”后,伯母开始改称“大妈妈”。“妈妈“在1990年前及以后出生者称呼母亲。


通常情况下,“老伯伯”和“老妈妈”搭配使用


阿叔1、叔叔、爷叔:叔叔,叔叔辈族人。

阿叔2:继父。

婶妈、婶婶:婶婶,叔叔辈族人之妻。


同样一个“阿叔”,语境不同,意思不同哦


丈人、阿爸、丈人阿爸、老丈人:岳父。(阿,均音a55)

丈姆、丈母娘、老丈姆、姆妈:岳母。(姆、母,均发英文字母m“爱姆”之“姆”音,[m?5])。


岳父岳母还有个称呼叫“泰山泰水”,涨姿势了


爸爸、姆妈:亲家间互称。


豫剧《朝阳沟》著名选段


娘舅、舅舅:舅舅;母亲叔伯兄弟辈,原应称呼老伯伯或叔叔,现多敬称为娘舅、舅舅。

舅妈:舅母;母亲叔伯兄弟之妻,原应称呼妈妈或婶妈,现也多敬称为舅妈。


“娘舅”在上海话里还有另外层意思,指善于调解家庭纠纷的人。原来家庭中兄弟分家时,多请娘舅在断家务事,故现在有“做老娘舅”一说。 


嬷嬷:夫之姐。(嬷嬷,均音mo[二声],[mo11mo35])

嬷嬷:父之姐,即姑妈。(嬷嬷,均音mo[一声],[mo55mo55])

大姨、大姨妈:母亲之姐姐。

孃孃:父母之妹。(孃孃,均音“让”,一声。受上海市区读音影响,也有人均读四声)


同一个“嬷嬷”,一个是丈夫的姐姐,一个是父亲的姐姐。弄不好差一辈呢


夫夫:父母姊妹之丈夫,即姑夫。


称呼复杂得快让小编崩溃


亲生娘:亲生母亲(自称、他称、背称)。

养身娘:亲生母亲(他称)。

抱身娘:非亲生而从小抱养的母亲(他称)。


“亲生母亲”也有两种叫法


慢爷:继父(他称、背称)。

慢娘:继母(他称、背称)。沪(吴)语中的祖辈称呼。


曾风靡一时的大型情景剧《家有儿女》讲述的就是重组家庭的故事





“外婆”家


有关“外婆”一词称谓的来龙去脉,褚半农先生从100多年前当时外国传教士为同伴编写的学习上海方言的教材《松江方言教程》一书中,找到了其在本地源远流长的证据。全文如下——


130多年前的清光绪九年(1883),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出版社出版了《松江方言教程》一书。这是外国传教士为同伴编写的学习上海方言(当时称松江方言)教材,里面收录了上海滩上行用的大量方言词语和对话练习。全书共42课,第27课是关于亲属称呼的,共收89个称呼词条(最后一条不是称呼),还有86句涉及称呼的对话,其中有“大大”“阿奶”和“外公”“外婆”等。这些称呼除个别的,如“守童贞姑娘”外,其余在松江府原住民中全部流传并使用至今。


如果以自己为基准,向上推两代,是祖父母一代,即祖辈。在普通话中,祖辈称呼是爷爷奶奶,但沪(吴)语中称呼是大大、阿奶(也有叫奶奶的)。《松江方言教程》就是这样记录的,这种记录在清光绪青浦《蒸里志略》也有:


“呼祖父,曰大大。”①


清乾隆时翟灏的《通俗编·称谓》中称“今吴俗称祖母曰阿奶。”在“教程”中,还有个对话例句:“大大咾阿奶来否(哇),有之点年纪咾来勿动咾勿来。”是问祖父祖母过来吗,回答说,年纪大了点,(因身体不好)过来不了,就不过来了。


上面讲的祖辈是父亲这方面的,如从母亲方面讲,那就是外公外婆了。《松江方言教程》在“大大”“阿奶”后面紧接着便是“外公”“外婆”的称呼。如果上溯,“外公”“外婆”的称呼,明朝时就在吴地使用了。


如苏州人冯梦龙编的《山歌》就有:“捉我改子外公头上束发包巾,我也感承你顶戴。”②

再如明朝的小说:“外婆有病,你每姊弟两人可到崇明去伏侍几日。”③

今年的《文汇报·笔会》上,上海作家还在使用:“我听了高兴得跳起来。一旁的外公却呵呵笑了起来,轻轻说道,小戆大。”④


这都是方言发展史上明确记录。当然上海方言在他称或背称时,外公外婆还可称作外公大大、外婆阿奶,如:老张指着路上走过来的一位老人,对小刘说:“侬个外婆阿奶拉来哉(你的外婆在来了)。”这在《莘庄方言》中也都作了记载。就是说,即便从明朝算起,沪(吴)地使用“外公”“外婆”也有几百年了,尽管北方有的地方是称呼“姥姥”“姥爷”。


其实,祖辈称呼还有两个:“公公”和“婆婆”。受普通话影响,这两个称呼现在被很多年轻女性用来称呼自己丈夫的父母亲。《松江方言教程》里将他们排列在“老太太、老奶奶”一起,而不是放在“父母”一起,说明是个祖辈称呼。在地域文化中,“公公婆婆”的称呼也是这样使用的,至今仍是。换句话说,被称为“公公婆婆”的人(不一定是老人)和祖父母同辈。这可从文献记载中找出大量例句。


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上海滩上著名小说家包天笑在其长篇小说《上海春秋》中这样写:


“我们家里有位亲戚——是我们的老长辈,我还要叫他公公咧。”⑤


那什么样的“老长辈”才配称呢?包天笑回忆自己幼年生活时这样说:


(学渊的儿子苏凤)“是一位名记者,以亲谊的关系,我比他长两辈,所以苏凤呼我为公公。”⑥


“长两辈”,就是由自己向上推两辈,正是和祖父母同辈。包是苏州人,但称呼的排序同我们这里完全一样。“长两辈”的男性称“公公”,那么“公公”的妻子就是“婆婆”。而对丈夫的父母亲则称“公”、“公阿爹”和“婆”、“婆阿妈”,也是在明朝时就这样用了。


“(知府问道:)既是蒋瑜奸你媳妇,为甚么儿子不告状,要你做公的出名?”⑦


几百年后的沪剧《阿必大》中这样的称呼特别多,举两例:


“雌老虎:你去的话,弓弦绳断脱,等倷公阿爹来了搭伊上……⑧


这是婆阿妈对养媳妇阿必大说的,“公阿爹”自然是指婆阿妈的男人了。

还有:


“许:那能镬盖会踏脱格?

必:伲婆阿妈偷汉郎头踏脱格。”


这是阿必大对自己丈夫母亲、即雌老虎的称呼“婆阿妈”。


“大大”、“阿奶”是称呼自己家里的祖辈,“公公婆婆”是对祖父母辈族人的称呼,可以是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是辈份相同但房份已远了的堂房或远房的,是同族中的同辈之人。不管怎样,是“长两辈”。如作为自己丈夫父母亲的称呼来使用,那是“长一辈”。可这种用法好像在“普及”,能不断地听到。趋势虽无法改变,但一定要纪录下来呀。呵呵!


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称呼?

欢迎继续补充……


猜你喜欢



九星传来新消息:将建22栋高层、4所学校、3个社区服务中心……


重磅规划发布!2025年,闵行产业将变成这样……


请告诉孩子:遇到突发事件,这样做才可能保护自己


“准地铁上盖”来了!莘庄商务区这个黄金地块正在出让......


阔别50年,终于找到您!


老街情怀,闵行这些老街哪款戳中你心?


(本期编辑  徐恺凯 张熠楠 汪秋倩 张金月 谢攀之 刘树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