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生日,我们谈谈死亡。
这是有点凉意的第 26 篇原创推送
026
一
29岁生日。
很多想法,往往是从意识到生命短暂开始的。
19岁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想到了死亡。
顺着床边柱子的黑影我往上看去,那片幽远的黑暗就像看不到尽头的宇宙。对,就是那片无边,黑暗,冰冷的广袤。
那时候我已经读过很多科学的作品。每一个对宇宙的解释都用严密的逻辑和数据,搭建起了我对世界,对时间,对现在和未来的基本认识:
多少亿年后太阳会膨胀并且吞没地球,又多少亿年后,宇宙会因为能量过于平均不再流动而绝对沉静,又或者塌缩成一个点。
你可以想象,一个19岁的少年,尝试去理解和触摸这个养育了他多年的,名为世界的尽头。就像楚门划着小船,想搞清楚到底是自己疯了还是别的什么。
然后,我意识到了死亡。不是概念上的,而是感受上的。
一种类似“什么都没有”的感觉。
在生命的尽头,也就是几十年后,无论我身在一个病房里,还是在一个公园的长椅上,或是最后看一眼熟悉的天花板。
然后就是:无。
就像电视频道突然关机。你看见的,听见的,触摸的感觉,所有的气味,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思维或反应都在一瞬间被切断。以至于这个自己,自己本身也被切断。所以,你并不是来到了“黑暗中的对话”,被关在一个没有光和声音的房间。
你是连意识都不在了。
你彻底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不对,再见的感觉也不会有。不会有另外旁观的视觉去看到在你身边痛苦或不舍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结局,名为死亡的共同命运。
这一切,在我19岁的某个晚上,在我心里随着床角柱子通向天花板的那片黑暗不断蔓延,就像一滴墨水不断化开。
我开始发抖。一边想一边发抖。很快我不抖了,而是几乎晕过去。
我不想死,不想死,不想死。不甘心!不甘心!不甘心!
在物理时间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这样的念头伴随着宇宙浩瀚的漫游,来回了七八遍。求生的本能让我无数次地思考出路。一定有什么办法活下来的,一定有什么办法不去经历这一刻。
所有的祈求都没有用。所有的科技也没有用。首先我不相信科技给人类永生。即便永生,可是宇宙也是有寿命的呀。
这是一场长达五六个小时的折磨。一场用尽全力在黑暗中的夺命狂奔。一场精神缓慢但不可逆转地在无边的虚无中消散。
最终我意识到了死亡的尽头是什么。
那就是死亡的无可避免。
从此,我记着了那种感觉以及最后的结论,成为了我日后很多选择的起点。
二
是谁,把我带到了这个死亡无可避免的世界?面对一种无法逃离的名为生存的境况?
而且,是唯一的公平的境况?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出身不同,可能条件各异,天赋也不尽相同。有的一辈子不愁吃喝,有的一出生就要和死神打赌。但是在死亡这个问题上,却是最大的平等。
后来我知道,古希腊哲学里面,这种人生的独特属性被称为“有死性”。它的词根甚至和现在英语里面的“日常生活”、“道德”同源。
也就是说,现在的很多对生活应该怎么过的想法和观点,都是建立在死亡这个必然结局上的推理。老生常谈里叫“生命短暂,光阴似箭”。
所以有一种声音教人抓住当下,教人享受生活,教人对自己好一点。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也就是说,世界,是用来享用的。
我完全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设定。一只快乐的猪,难道不还是猪吗?
三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那既然我们都是要死的,那么生命的意义就不在于不朽,而在于有限的时间尺度内,对自身完完全全的掌握。我选择,我负责,于是我是我自己,我由此拥有了自由。
通俗的说法是:“条路自己拣,扑街唔好喊。”
于是我们有理由和所有妨碍我们自由选择的外部作斗争。上到一个邪恶的政权、垄断了供应链的跨国企业,下到总是提醒你作业不要马虎的老师和连你不要吃太多苹果都要管的父母。
很多人以为这是反叛,其实,深层次来说,你想透过对自己生活的掌握来获得自由,获得对抗死亡,对抗那种绝望的力量。
你想证明你活着。
四
于是我们的世界,就从死亡这个绝对的平等之上开始重新构筑:
我的一个好朋友,刚把二胎生下来。她坚持要给孩子喝母乳。头胎的时候已经和婆婆有过摩擦,教育理念也完全不同。可是她不想认输。
我的一个好朋友,刚搬到北京。她坚持要进媒体。实习的时候天天看boss被请去喝茶,隔天就有父母焦心的电话劝她回家当老师。可是她不想认输。
我的一个好朋友,孩子一岁多,奶粉钱最紧张的时候选择转行,从很光鲜的职业转到很多人很讨厌的职业。他本来是我们那代人里最帅和最潇洒的那一个。他也不想认输。
他们不是想输给谁,他们是不想输给时间,输给自己。他们各自的人生跑道是这么的不同,但是他们每一个我都很欣赏,每一个都那么地美丽。
然后我们会发现,在死亡的公平之上,生长出来的,竟然是包容。
恰恰因为每个人都在面对死亡,面对生命的有限去尽力生存。我们有了多元和彼此欣赏的基础,也才有了尊重和平等的可能。
当然,这里不包含那些透过伤害别人来成全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杨永信。
恰恰因为我们都会死,那为什么我们要相互伤害,而不是相互帮助?
我找不到理由不这么做。
既然吃吃喝喝,到全世界的旅游景点打卡,给父母生对可爱的孙子,给自己找个漂亮的老婆,最终也要一死,也要面对那无边的暂停和虚无,那为什么不成全自己的梦想或者完成一些使命?
为什么要妒嫉别人过得好不好?
五
我知道,你说可是,
既然都是要死,那建设国家,关爱他人,守望相助有什么用。你完成了公民社会又怎样?既然人终归是要死的,那么你帮助的人终归也是要死的,你建设的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什么主义也最终会像沙滩上的城堡,被冲刷得一干二净。
不会有什么历史留名,因为人都死光了以后,宇宙哪里有什么记忆。
所以没有什么是切实的,除了享乐。
抓住今天尽情的狂欢。
这才是“每个人都必须死”最好的推理结果,难道不是吗?
很好。哲学上这叫犬儒主义。这的确是个问题。值得严肃回答的问题。
如果人生找不到更好的意义,那么犬儒、享乐就是必然的。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同样是“乐”,喝酒、骑马、射箭、出轨和像美国队长那样的拯救全人类,有什么不同?
显然,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找到比抽烟喝酒更有意义的快乐方式,那么肉体的欢愉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问题是,难道肉体的欢愉不也是外部设定的吗?
你真的相信你是天生就觉得薯条很好吃?更不要提那些购买爱疯和小米的冲动,真的不是精密的现代营销策略的后果,而是纯粹地从你内心出发的诉求?
你确定吃吃吃就真的是非常踏实的活在当下,而不是身不由己?看看《食品公司》。
不要以为纵情享乐就是唾手可得的自由。
六
所以,死亡的如期而至并不会让世界失却意义。
相反,那就是“意义”。“意义”这个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死亡手里抢救出来一点什么”。
站在生命的尽头,也就是死亡的那一刻,
19岁的我想明白了一些前因后果。
于是决定这样使用我的生命。
七
谢谢你,我的生日,提醒我又近了死亡一步。
谢谢你,死亡,你让我有机会去活。
2016.01.19 夜
部分历史文章时光机
2016年终回顾之一:尽力言说那些恶意和绝望来自何方
微辣青年走的是什么路,是不是此路不通?
有这几个前提,我们才能正常讨论校园欺凌
最错是在没有选票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吃瓜群众
为什么我觉得罗永浩今年那场发布会不是相声,值得从头看完
原来《北京遇上西雅图》还能这样看
当年那篇被豆瓣下架的《春娇与志明》的影评
反压迫教育工作者。
目前依然全职服务公益传播领域,
同时也是自由撰稿人。
读者群1群已经满了,放2群出来,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这个公众号,也可以扫码进来
约稿请联络:youdianliangyi@qq.com
记得留言评论,
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