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纪委第二部反腐纪录专题片开播:纪委不是天然的“保险箱”

2017-01-04 社论 新京报评论
新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经在京浙晋开始试点,纪委监察系统将被赋予更大的权能,中纪委第二部反腐纪录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推出,正是时候。  


文/社论 



继《永远在路上》之后,中纪委第二部反腐纪录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昨晚播出。


片中不少细节值得关注,那些“现身说法”的落马纪检监察干部,很多都是拍摄者自己以前的同事,大家曾经都在一个大楼里工作。“那些局级、处级干部,以前食堂里经常见,不认识也面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62s8zsc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昔日老同事,今日阶下囚。这样的巨大反差,带给人的震撼当然是巨大的。除了震撼,《打铁还需自身硬》显然有着更为明确的价值追求与思考深度。片中出现的案例主要以中纪委机关的案例为主,且多是中纪委机关被查处的干部,这表明,中纪委不遮“丑”、不掩饰,对自身的权力运用有着清晰的警醒与反思。


事实也确乎如此,在当下语境中,如何防范出现“灯下黑”,纪检监察干部如何抵制住诱惑,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专题片直面这一问题,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纪检监察部门责在执纪问责,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摆进去”、“纪委查纪委”,接受同等、甚至是更加严苛的约束,不仅是社会公众的期待,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从专题片看,中央高度重视纪委的自身纯洁问题,不管涉及中纪委机关,还是牵扯到地方纪检系统,均一查到底,决不袒护,更不姑息。像中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魏健、中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原副主任明玉清,中纪委法规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曹立新等纷纷“现身说法”,就是体现了自我监督的坦荡态度。再加上地方纪委监察系统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广东省政协原主席、纪委原书记朱明国案,山西省纪委原书记金道铭案,内蒙古自治区纪委案件审理室原主任沈佳案,以及天津市纪委信访室原副主任刘忠案等。



山西省纪委原书记金道铭 

此外,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是实现“打铁自身硬”的关键。一方面,纪委公开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不管是谁,只要证据确凿,都会被纳入统一的案件系统,没有例外,这就等于把纪检监察干部置于同样的聚光灯下接受打量与审视。曾任广东省纪委原书记的朱明国在任时曾办过“茂名官场窝案”等一系列贪腐大案,一旦被举报,同样应声落马。


另一方面,纪委也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加强自我监督,坚决清理门户。诸如过问案件、跑风漏气、干预查办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设计,既为预防,也方便事后追查。毕竟,纪委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执纪者理所当然要受到更严格的纪律要求,监督者同样也要接受监督。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现在,新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经在京浙晋开始试点,纪委监察系统将被赋予更大的权能。再好的制度,也有赖于制度执行者的信念和定力。如何让新的国家监察体系运行良好,并发挥最大的效率,离不开纪监系统内部人员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对权力边界清晰的认知。这部专题片对公众表明态度,对内则以视角的转换带来的震撼效果,而起到警示作用。现在推出,正是时候。

推  荐  阅  读


两地警察持枪对峙, 执法岂能像“帮派冲突”?


摆射击摊被判刑,法律不该令人“真想不到”


美国会否全面倒向保守主义,要看特朗普如何任命大法官


过半家庭不愿生二孩:生育率不像水龙头,想关就关,想开就开


2017,没有未来不可抵达 | 新京报元旦社论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关注大时代的变革与公民命运


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新京报社论”公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