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高温热浪不当回事,这有可能是“自然灾害”| 新京报快评
持续的高温热浪是一种自然灾害,该有相应的“救灾”举措。
▲在浙江省嘉兴市城中村的一间出租房中,罗云龙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罗天兴。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文/二号少女
近日,有媒体探访了浙江省嘉兴市东面的一个城中村,以组图的方式,展现了一群异乡人在热浪中谋生的图景。
其中,在一间出租房中,来自贵州、94年出生的罗云龙,怀中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罗天兴,尽管有两台电风扇对着吹,他额头上的汗水依然直冒。
入夏以来,从西北到东北,从江淮到江南,全国大范围地区高温持续,诸多城市都进入了“烧烤模式”。截至7月18日,中央气象局已经连续12天发布高温预警。
▲图片来自中国气象台
在很多人一边吹着空调,一边看着网上各种调笑酷暑的段子时,可能意识不到,在一片片城中村,还有许多像罗云龙这样的异乡人,正生活在滚滚热浪中。天气太热,有人甚至连晚饭都吃不下,“只喝一瓶啤酒”。
持续的高温热浪也是一种自然灾害
除了城中村里的异乡人,城市中那些在高温下依然坚守岗位的劳动者,乡村中那些留守的空巢老人……他们抵御热浪的能力和条件,也可想而知。这样的酷热天气,是不是该多给他们一些关爱?
对于高温天气,很多人只是将之视作一种自然现象。事实上,气象专家早就指出,与地震、台风一样,持续的高温热浪也是一种自然灾害。而如果是自然灾害,就该有相应的“救灾”举措。
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多年前写过一本叫作《热浪: 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的书。克里南伯格将发生在芝加哥的那场热浪,直接视其为disaster(灾难);而不是natural phenomenon(自然现象)。
调查显示,1995年7月,热浪袭击芝加哥数周后,上千位独居的老人在家中死去。死时,他们并不为家人、朋友甚至邻里所知,也没有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保护。诚如克里南伯格所看到的那样,热浪袭击下,社区里的老人、穷人等弱者,很容易被热浪击倒。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热浪袭击下,有多少人生病、死亡?
由于文化和环境差异,热浪袭击下的芝加哥,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也许与我们许多城市略有不同;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不能只将“热浪”视为夏天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拿老天爷完全没办法的无可奈何,必须将其上升到“自然灾害”的高度,做好应对热浪的预警与应对。
显然,仅仅发布高温预警、提醒人们多喝绿豆汤是不够的,还需多从对策上想办法。其中最该检视的就是,喊了多年的高温补贴,是否已经落实到位?此外,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公园、防空洞等,也要创造条件对市民开放,这也算是为那些底层劳动者,稍微减轻一点酷夏之苦。
而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空巢老人,社区也要适当加强关注。别让他们像芝加哥那些独居老人一样,孤独地在酷热中离开这个世界。
当然,大数据时代,对热浪袭击下,到底有多少人生病、受伤,甚至死亡,公众也期待看到能有一个详细的统计数字。毕竟,信息就是力量,掌握这些信息,地方政府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与对策;个人才能警醒与警惕。
报道中一个细节,格外刺痛人心。小罗2岁的儿子罗天嘉坐在澡盆里消暑,任凭大人怎么呼喊就是不肯出来。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澡盆可能是他最大的消暑利器。但显然,一个孩子的童年的夏天不该只在澡盆里度过。
编辑:与归 实习生:纯洁 吴敏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QQ群交流性骚扰感受:地铁“顶族”竟也玩起“圈层社交”?| 新京报快评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