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马布里》:用团队的“燃”拯救你的“丧”

2017-08-10 韩浩月 新京报评论


电影《我是马布里》所指出的团队内耗、各自为战的状况,并非只在故事里的篮球队伍中存在,在其他单位、企业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就这点看,把《我是马布里》当成一部有利于“团建”的电影看也挺合适的。


▲《我是马布里》海报。


文/韩浩月


讲的是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我是马布里》的创意立足点很明显,它是想讲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这个人是NBA球星马布里,这个城是千年古城北京。两者相遇到一起,会激发许多有趣的联想,而这部电影,就是把这些联想通过故事的形式落了地。


按照电影的表述,出生于纽约的马布里少年得志,通过选秀顺利进入了NBA,凭借在场上的砍杀,获得了“独狼”的绰号。NBA的坏小子名单,两个手掌数不过来,但马布里愣是成了整个纽约“最受人责骂的运动员”,说他负气退出NBA也好,说NBA各球队联手拒绝他也好,反正在美国,他打不成比赛了。


仅仅通过这些信息,就不难发现马布里是个“有故事的人”。《我是马布里》的一个聪明选择是,它没有只把重点放在马布里在北京是如何“飞黄腾达”的,而是结合了马布里的过去,对马布里的成长、家庭、情感,都有着细致的、渗透式的描述,这使得影片的剧情色彩显得很浓厚,算是很完整地给观众呈现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布里。


▲《我是马布里》海报。

尤其是导演把马布里与父亲的“秘密”,数次当成推动情节转折的变化点,使得影片的情感力量,得以匹敌它的其他诉求,马布里除了完美展示他在篮球场上的功底之外,在演技上也堪称专业演员,很多时候,他的故事、他的机灵台词和投入演出,会使观众忘记他的球员身份。难怪这两天在接受采访时,他得瑟地表示退役后要去当一名演员。


电影的本土诉求也很清晰,那就是展示北京这座城市古老而悠久的文化,时尚又包容的当下,以及它既深厚又有活力的城市精神。尤为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脱离了表面化、片面化,讲述了一个立体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丰富的人物,且在价值观方面无比正确。


重视集体力量是潜在内涵


影片有不少篇幅,围绕马布里与教练、队友、经纪人等的交往,展开叙述。当教练与前教练、队友与队友、管理层与教练层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往在NBA总是冲在前面的马布里,回避掉了所有的锋芒,或是身份(外援)的变化导致,或是成长之后变得成熟,马布里在北京,终于找到了证实他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艰苦训练,一心夺冠。


的确,马布里的到来,让北京的一个篮球队拥有了夺冠的希望。但这仅仅是马布里一个人的功劳吗,肯定不是,只不过是这个外来的“和尚”,唤醒了球队对过往荣誉的回忆,激发了球队的斗志,通俗一点说的话,“马布里是个好的药引子”:他对冠军的渴望,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也间接地指出了队伍最大的欠缺之处——万事俱备、唯独少了那么点儿激情。


《我是马布里》海报。

所以,《我是马布里》的励志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坏小子的蜕变史,会对那些精神萎靡、生活充满疲态的年轻人,带来鼓舞作用;二是强调集体团结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众志成城”。


如果说影片藏了那么一点批判的精神,那么很容易能发现它的批判矛头指向哪里——不用辩白,影片所指出的团队内耗、集体不上进、各自为战的状况,并非只在故事里的篮球队伍中存在,在其他单位、组织或公司、企业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就这点看,把《我是马布里》当成一部有利于“团建”的电影看也挺合适的。


至于票房不甚理想,可能和它的题材限制有关系——篮球题材阻碍了非球迷观众对它产生更大的兴趣。但就影片本身质量来讲,它可以称得上是近年体育题材电影里一个不小的惊喜。

 

  □韩浩月(文化评论人)


编辑:思凝

推荐阅读:

又有人死于传销,重拳治传销无需生命“鞭策”| 新京报快评

“非洲小朋友举牌视频”:创意广告不是法外之地 | 新京报快评

不要轻易被“寒门难再出贵子”所击倒

摆脱传销洗脑,为什么那么难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52 26067 52 13551 0 0 6587 0 0:00:03 0:00:02 0:00:01 658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