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野火青年”们,别假装关心洪灾受灾同胞了|新京报快评

佘宗明 新京报评论 2020-08-25


立个“稻草人式靶子”,再将其踩在脚下,借此刺激情绪、撩拨痛感或快感,不管情况真假,不管靶子是否立得住,是这类流量导向型爽文的基本特征。


▲资料图 。7月1日,“野火青年”发了篇文章——《1122万同胞受灾,媒体为何集体失声?》该文经多次举报,现已被屏蔽。


文 | 佘宗明


“咪蒙不再制造咪蒙”了,但青年大院系的公号“野火青年”,却仍在制造“野火”。


不得不说,他们烧的有些火,真的挺“野”。比如,批中国媒体在南方洪灾上“集体失声”。


不是媒体集体失声,是野火青年有意屏蔽


7月1日,“野火青年”发了篇文章——《1122万同胞受灾,媒体为何集体失声?》。


讲真,要不是我读了点书看了点新闻,我也要被这篇文章鼓动着在心里点一把怒火了。


能不愤怒吗?依这文章所说,翻开媒体报道一查,这些文字没有痛感神经,齐齐整整的每页上都写着“追腥逐臭”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屏都写着两个字“麻木”——


“如果没有这篇我即将写的文章,相信我,许多人会在说七月你好的同时,睁着无辜的眼睛发出疑问:洪灾是啥事啊?


“与汹涌洪水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过分平静的媒体”;


“如此重要,如此切身,讨论量却几乎为0”;


“(媒体)轻描淡写中,特大洪水不及小子尿床”;


“遥远航拍下,没有留给痛苦的位置”;


“1122万人掉入水中,却如此悄无声息”……


这一句句的,就像是根据“加大剂量”的口令输出的程序性脚本,步步铺垫,层层递进:你愤怒值还没满格?你的情绪阈值还没被触发?来,我再给你加大煽动性文字的剂量。


文章就差给读者附赠上一句转发文案了——“媒体人看了会沉默,受灾群众看了会流泪,不愤怒不是地球人”。


面对这“哀受灾群众不幸,怒中国媒体不报”的良心文字,你不转都不太好意思。也正因其感染力十足,文章发出后,很快提取10万+。


可事实证明,廉价的愤怒往往跟韭菜型人格、智识欠费型头脑配一脸,它不是通向公义的天梯,而常是给通往10万+之路做垫脚石。


稍微留心下就知道,说媒体“集体失声”只是一种视障。


说得更确切些,不是媒体开启了静音模式,是媒体报道被“野火青年”给消音了。


这就相当于,你锣声敲得震天响,可他早就捂上了耳朵,捂上耳朵之余还对大家说:“看,他连个声都不吭。”


南方洪灾新闻能见度高低,确有可讨论空间。但要说中国媒体“集体失声”……呃,不知道“野火青年”看到的媒体跟现实中的媒体,是否是两个平行世界的?


这让我想起了,网上一大波从不看深度报道的人,一到发生大事时就在那发高人之论:“调查记者去哪了?”这副叶公好龙的姿态,俨然是被奥斯卡影帝加了buff。


我就很想问问“野火青年”:你们在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众媒皆默我独鸣”的POSE前,有好好看下新闻吗?在架起批判的机关枪时,能先看下标靶立得住吗?敢情那些正从受灾一线发回报道的记者,都是小透明?


如果你们实在不知道涉南方洪灾的报道在哪看,来,跟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南方洪灾(或暴雨)”……


▲媒体南方暴雨相关专题报道截图


批媒体“集体失声”秉持的是另一种爽文逻辑


作为“标题党十级鉴定师”,在看多了震惊部标题与情绪化文字后,我早已得出了两点心得:对那些言必称“中国人都……”之类的全称命题必须保持警惕;对那些“大词”与煽动性表述必须审慎采信。


留有余地,别把话说得太满,别一杆子打死一群人,别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写作者对事实对表达起码的敬畏。


“野火青年”批媒体“集体失声”,就明显是跟“理性”“客观”“审慎”等表达原则为敌。那股煽动的味道太过浓郁。


读完这篇文章,我脑中回旋的最多的,就是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的那句台词:“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对“野火青年”来说,写东西大概也像射箭,他们总是在找靶子,至于这靶子是否真实存在,他们才不care。


像这次,他们就立了个“稻草人”作为靶子,然后做痛心疾首状,站在道义制高点上对其投掷道德飞镖。


本质上,这跟之前咪蒙《致×人》的手法如出一辙,都是为了批而批,为此不惜定制“稻草人式的靶子”,然后秉持“你错我对”的逻辑,一脚将其踩在脚下进行踩踏。


他们需要批贱人时,“我的朋友”就得充当爱搞道德绑架爱无理取闹的贱人;他们需要批媒体时,所有媒体就得充当对受灾民众遭遇视若无睹、麻木不仁的“冷血媒体”。


而批的目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替‘人民’马杀鸡”。他们的弦外之音就是:你们不是讨厌别人道德绑架吗?你们不是反感媒体关注狗血琐事不关注民生疾苦吗?我来替你们骂他们。


你痒点在哪,他就挠哪,一挠一个准……这功力,没有“爽文文化十级学者”的资历,还真的解锁不了。


但不是所有人都眼盲心瞎。在网上,批媒体的“野火青年”也被不少人批。


有人说:你想看洪灾情况?各大新闻网站都有;你想看救灾动态?新华人民央视网上一大堆;你想看深度报道?媒体也推出了聚焦四川冕宁等地受灾的深度报道……


▲相关报道截图


还有人对其纠错:文中“一家五口被洪水冲走”的图片,发生在印度而非中国。


可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鸡同鸭讲:你跟他讲事实,他可能只打算跟你讲“情绪刺激法”,讲流量逻辑。


我毫不怀疑,如果称赞媒体报道南方洪灾给力能收割100万+,他们会立马态度陡转,变骂为夸。毕竟,他们才不管事实,他们也没打算诉诸逻辑论证和用数据佐证观点,他们只管KPI导向,而流量就是他们的KPI。


事实上,青年大院系公号矩阵此前就被媒体扒过,其“对冲写作”的玩法野出天际,闪瞎许多人的双眼。


同一类话题,他们的三个公号可以从“正”“反”“中”三种态度去说:


“青年大院”主攻民粹拥趸:“武汉的悲剧,我在日本看了遍重播” 


“野火青年”经常主打理中客视角:“疫情中的日本,不全是你想象的那样”


“地球上所有夜晚”喜欢搞批判:“不要出门,不要唱赞歌,不要忘记正遭受的苦难”。


正因如此,有人如是说:普通营销号只输出一种观点,一种情绪,而“青年大院系”输出三种情绪,正、反、中样样齐全,一个不漏。普通自媒体才做选择题,“青年大院系”是全部收割,是三重立场全覆盖型饱和式打击,这已不只是割韭菜了,而是进化成韭菜联合收割机了。


在流量面前,他们已经不讲原则了,如果非说他们有原则,那大概就是:“节操诚可贵,自律价更高。若为流量故,二者皆可抛”。


▲文章部分截图。


所以他们才会推出《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这类逾越底线的刷屏文章,其前身“今夜九零后”才会推出《那个17岁的上海少年决定跳桥自杀》这样只有脑补没有依据的争议性内容。


这次批媒体“集体失声”,不过是这套路的延续。在“野火青年”们心中,“1122万同胞受灾”大概也只是他们博流量的工具,为了流量,他们也许巴不得媒体真的全部失声,这样可以有更多打中标靶的快感。


行文至此,也奉劝“野火青年”们:“唯流量是从”是饮鸩止渴,还是早点戒了吧。还有,也别假装关心受灾民众了——姿势真挺别扭的。


佘宗明(媒体人)


编辑:胡博阳  校对:刘军


推荐阅读:

灾难就是灾难,别把它变成“打鸡血素材” | 新京报快评

“北美留学生日报”涉黄被限,别忘了咪蒙殷鉴未远 | 新京报快评

拿马航失踪乘客编故事,再“感人”也是假的 | 新京报快评

争相签约“不愿打工者”,蹭流量请注意吃相|新京报快评

李子柒进语文试卷,漠视了孩子的“无知权”| 新京报专栏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