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马航失踪乘客编故事,再“感人”也是假的 | 新京报快评

与归 新京报评论 2020-08-25

任凭这种虚构故事以新闻的面目出现,已经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而是伪币代替真钞的问题。


▲自媒体大号们发布相关文章。


文 | 与归


或许你已经看过这么一条“新闻”:两辆豪车停首都机场六年落满灰尘,车主是马航MH370遇难乘客……

    

豪车、首都机场、马航MH370遇难乘客、6年灰尘,这些“关键词”放到一块的化学反应,再加上一个“你若回来,9万停车费全免!”的标题,确实很容易击中读者泪腺。

    

但很遗憾,这只是一则人为编造的故事。

 

据媒体报道,经实地调查,首都机场停车场并没有发现这两辆豪车,机场工作人员也对网传消息给予了否认。再进一步探究会发现,马航MH370遇难乘客遗留“僵尸车”的消息,还曾有2018年版本、2016年郑州版本等。

    

对于类似的假新闻,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辩解:这样的谣言看起来好感人、很温暖,是“正能量”,真假无伤大雅,没有什么危害,我哭都哭过了你告诉我是假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不知道,编造这样的故事,对马航H370的“失踪者”家属来说,是否有情绪上的影响,是否算是变相消费,但其对信息生态的影响是贻害无穷的。

    

任凭这种虚构故事以新闻的面目出现,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分辨新闻的真假,将很难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信息。这种迷茫感本身,就是对大众的伤害。

 

这已经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而是伪币代替真钞的问题。你能想象,生活在一个看不见新闻,只能读取故事的社会吗?

    

但凡做过媒体的都知道,一般新闻事件都是需要采访的,尤其是和“马航H370”强相关的新闻,更是需要调查,需要现场、采访对象、机场官方和家属的确认等。

    

可这类“开篇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故事会式叙事,却在打着新闻之名炮制着子虚乌有的消息。它们制造的可能是10万+素材和戏剧性桥段,却也是毒害信息生态的“毒苗”——这些假消息会把很多人带到坑里,也会抬高社会的信息辨认成本。

 

的确,谣言也分很多种,有的是无心之失,有的是刻意编造,有的危害是“立竿见影”的,有的危害则是“潜移默化”的。对于那些不小心的过失或难以避免的瑕疵,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但对于这类纯粹为了博取眼球、骗人感情、赚取流量的造谣,必须给予打击。 

    

那些以新闻名义编故事的自媒体,它们的良心不会痛。怎么办?那就通过处罚,让它们痛一痛呗。


□与归(媒体人)


编辑:陈静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赵琳


推荐阅读:

用司法为疫后经济复苏提供保障 | 新京报社论

深化分级诊疗制度,保障医护人身安全 | 代表委员议政录

今年“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有啥新特点?| 人大观察

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别再那么难 | 新京报快评

以改革激活有效需求,打通国内大循环 | 新京报专栏

年份酒标准与国际接轨,让“酒龄”别再是数字游戏 | 新京报快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