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突访中印边界地区,刷存在感毫无益处|新京报快评
莫迪总理和印度官方、军方一再释放自相矛盾的错误信号,只能导致问题复杂化,对恢复边界和平、恢复双边互信毫无益处。
▲资料图。
文 | 陶短房
7月3日,印度总理莫迪在事先未预告情况下,突然访问了距离中印双方6月15日-16日发生冲突的加勒万河谷地带不远处两国边界印方一侧视察军队。
莫迪此行不仅到访了一线印方军事基地,并有三军参谋长拉万特(Bipin Rawat)、陆军参谋长穆昆德(Manoj Mukund)等高级将领陪同。行前,印方媒体和官方渠道不断渲染增兵、增调重型武器装备到一线、热点地区,以及向国外大规模采购、补够军火的消息,莫迪总理本人更发表了所谓“扩张主义时代已经结束”的基调讲话。很显然,莫迪总理急欲向本国、向中国、向国际社会释放某些信号。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3日主持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当前,中印双方正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就缓和当前事态进行对话沟通。在此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应采取可能导致边境局势复杂化的举动。而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言人嵇蓉也在社交媒体表示:“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划定了边界,使陆地边境成为友好合作的纽带。把中国视为‘扩张主义’,夸大和捏造与邻国的争端是毫无根据的。”
正如中方所指出和一再重申的,“6·15”加勒万河谷冲突,是印方罔顾中方警告,罔顾中印“6·6”军长级会谈所达成共识,主动侵入双方实控线中方一侧挑衅所致。事发后,印方不仅不反思悲剧究竟何以会发生,而是一面大搞“悲情攻势”,试图将自己塑造成被中方“扩张主义”所“伤害”的一方。一面强调本方所谓“胜利”,似乎“受到伤害”的不是印方,其目的,无非既想借此吸引国内外同情,刺激民族主义情绪。
作为印度的总理,莫迪本应在此关键时刻拿出一名成熟政治家、一名地区性大国行政最高领导人应有的理性和担当,向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释放准确、负责任、前后一致的信号,恢复两国边界和实控线的平静,恢复两个亚洲邻居间应有的和平、友好和互信。这既是中印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所期待的,也是莫迪总理本人曾多次承诺要做到的。
然而,自6月16日至今,莫迪总理不断发言、屡屡“动作”,却一再释放出自相矛盾的信号,除了刷存在感对解决中印纷争毫无益处。
他时而公开表示“中方未曾越过实控线”,时而又说“中方越界寻衅”;时而强调“印方是受害者”,时而又宣称“印方获得胜利”;时而称“我将努力给中印紧张局势降温、恢复两国间和平合作”……
莫迪在过去半个多月里看似莫衷一是、实则一脉相承的言行,是出于一种既要自顾脸面又要“赚人热泪”、既要显示强硬又要展现“悲情”、既要搪塞国内舆情民意问责和反对党借题发挥又要凸显自己能力,而作出的复合型反应。这种复合型反应,正在反复向方方面面,释放出错误的信号。
莫迪突访边界地区前两日,中印双方刚刚宣布,两国西部实控线间第三轮军长级会谈刚刚完成,并达成了一些旨在分阶段缓和紧张局势的共识,仅仅两天后,莫迪和印方就通过包括总理突访在内一系列言行,给出了相反的信号。这令人错愕。
人们不会不注意到,印度政府、军队在应对国与国间的矛盾、分歧时,往往采取的正是扩张主义行为,遵循的也正是单边主义逻辑,正是这种扩张主义行为和单边主义逻辑,导致今年6月以来印度和多个邻国在各个方向的边界、实控线附近,都发生了冲突、摩擦,甚至流血事件。也正是这种扩张主义行为和单边主义逻辑,才导致了中印两个本应和睦相处、世代友好的亚洲大国、邻居,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本不应发生的摩擦与冲突。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当前中印任何一方都不应采取可能导致边境局势复杂化的举动。包括此次突访边界地区在内,莫迪总理和印度官方、军方一再释放自相矛盾的错误信号,只能导致问题复杂化,对恢复边界和平、恢复双边互信毫无益处。
□陶短房(专栏作者)
编辑:胡博阳 校对:吴兴发
推荐阅读:
“北美留学生日报”涉黄被限,别忘了咪蒙殷鉴未远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