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3年赚百万”:别把财商教育异化成收智商税 | 新京报快评
套路玩多了,迟早会毁掉这个行业的社会信任基础。
▲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文|和生
“再不理财你就OUT了!”“比穷更可怕的,是穷人思维”“如何通过理财实现财富自由”“实不相瞒,我的‘睡后收入’是工资的5倍”……
这些口号或段子,想必不少人都听过或见过。没错,近年来,“理财”“养‘基’”成了一股风。这背后自然有国民财富增长的客观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理财需求的激增。但在此过程中,公众也要小心某些机构,转手就将“需求”化成“套路”。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有些所谓的理财技能培训机构以售卖财商课为名,先以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白菜价授课,待听课者“上钩”后,便向其推销高价课。而众多学员在购买高价课后,发现并不实用,才恍然醒悟,大呼上当。这种玩“财商课套路”,涉嫌诱导宣传。
套路还是老套路:那些超低价课,摸准的还是一些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
▲理财培训群截图。图源新京报网。
调查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对财商课行业三家头部公司的投诉多达900起。投诉群体包括学生、上班族以及为80岁的亲人代理投诉的儿女不等。
也就是说,这些机构精准“收割”的本就是一些低收入人群。他们对理财不熟悉,更不了解投资产品、互联网营销套路,有人甚至直言“我五十岁了,在外打工,连小学都没毕业……”然而还是被精准套路、收了智商税。
在线财商课平台引诸多争议,广受投诉,但“乱象”依然未见改善,究其根源,还在于财商课平台作为新生事物,尚游离在法律和规则之外。
在法律上,说涉事机构们“欺诈消费者”,恐怕还难落下“实锤”:他们只是“卖课”,学员花钱购课,等于是在购买商品,他们的课程被投诉无用,最多是“产品低劣”,与宣传不符,却难被扣上“欺诈”的帽子。
在规则上,根据证监会所立规则,无论是从事证券投资顾问业务还是基金投资顾问业务,都需要持牌经营,并接受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督。但财商教育平台却打起擦边球,作为新生事物,虽然课程也涉及不少金融、理财专业知识,但必须持牌与否,尚无明确界定。
但是,从这些机构目前暴露出来的师资层次、从业资质、夸大宣传等问题来看,这类机构存在漏洞和风险不容小觑。
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课程中广泛存在荐股、荐基金等行为,并且平台课程与“炒股”、“开户”等存在天然链接,因此成为一些券商机构导流开户的入口,这牵扯到金融行业的诸多链条,其中隐藏的金融风险让人忧虑。
就此而言,财商教育平台亟须被规约。整治行业乱象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与此同时,更依赖于监管部门的配合与介入,有针对性地建立行业准入、资质认证规则和相关运营标准,对其宣传、招生、授课等环节进行有效监管。
针对行业乱象,拿出现行法规对其越轨行为进行有力规制也是必要之举。此前,就有这方面的机构因发布广告存在“暗示性承诺”,被天津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这也昭示了一点:财商教育平台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
专业人士其实早就说过,财商涉及系统的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知识,提高财商需要长久的积累和实操演练,不是三两下就能速成的。虽然理财日益成为一种“刚需”,但依然需要谨慎和理智,尤其是别轻易中了“买课”的套路。
□和生(媒体人)
编辑:陈静 实习生:潘宇洁 校对:李立军
推荐阅读:
前律师张军案提级再审:用司法公正回应“申诉30年” | 新京报快评
美股“逼空大战”:“韭菜战镰刀”背后是美国金融秩序危机 | 新京报专栏
学生“腿上放棉袄”被公开通报:正学风不应随意上纲上线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