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夫妻摆摊日入九千”:不必眼红,也不必盲从|新京报快评

杨末 新京报评论 2023-05-11

“互联网+摆摊”出现,对个人能力无疑有更高的要求。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义乌一对95后夜市夫妻,在浙江义乌的青口夜市经营小吃摊日入九千,引发关注。截图来自央视报道视频
文 | 杨末

“想去摆地摊,有没有小伙伴一起约一下?”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摆地摊”的行列。“护士兼职摆地摊两周赚1万5后全职开店”“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等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也令不少观望的年轻人蠢蠢欲动。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摆地摊”真的是发家致富的良方吗?尤其是在央视新闻报道“义乌95后夫妻摆摊做小吃日入九千”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质疑,甚至在相关报道下呼吁相关部门赶紧去查查税款问题。
针对网友的疑问,涉事摊主回应表示,平时的日营业额在六七千元,那天正好电视台来摊位录节目,吸引了很多人……加上又是周末,导致那天生意异常火爆,比平时多卖2000元左右,但是我们生意本身也不错。
不管是摆地摊两周赚1万5,还是夜市夫妻档日入九千,这些的确都超出了多数人对于“地摊生意”的想象。尤其是当这类成功案例近段时间被媒体集中呈现并被放大后,围观者难免会对其真实性心生疑窦,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
涉事摊主的回应,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的疑虑。同时,很多人也据此发现,他们所经营的生意,其实与大家一般认知中的“地摊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在规模上,他们的小吃摊虽然名曰夫妻档,但实际还另外雇了两名员工;在投入上,他们一年的摊位费就高达34万元。
很显然,这与一般的地摊经济显然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甚至连“小本买卖”都算不上了,更像是虽有地摊形式,但却是需要雇人、交高额“房租”的小餐饮门店。
事实上,最近被舆论聚焦的一些所谓“地摊经济”成功案例,很多都属于“名不副实”。如还有中新网报道了“我兼职摆摊两年,3500元起家,年入200万”的励志故事。但通过更多的细节可以发现,涉事摊主尽管是靠摆摊起家,但却是自媒体(视频直播)让自己在供应商生意上获得了稳定的客源。
从其收入结构就可以直观看出来:除正常上班的40万年薪外,摆地摊净赚25万左右,供应商出货收入破百万。很显然,“年入200万”与传统的摆摊已经没多大关系了。“互联网+摆摊”出现,对个人能力无疑有更高的要求。
这些“成功”的“地摊经济”案例,当然不能说是虚构的,他们的劳动付出也同样值得社会尊重。对于旁观者而言,不必眼红别人“轻松”挣钱,也不宜将之作为榜样,盲目跟风加入“地摊主”的行列。
要知道,他们能够引发媒体的关注,本身就是因为有着相当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幸存者偏差”,不能代表地摊经济的基本面,也不是合适的参照对象。
事实上,眼下“摆地摊”,不再是一件能够轻轻松松“成功”的事,除了坚持,可能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等工具,这是一种新的能力要求,千万别把它的门槛想象得那么低。
此外,“摆地摊”作为一种副业,在小成本、低投入的前提下或可尝试一番,但若完全把生计寄托在地摊上,乃至憧憬一招发大财,必须得慎重。
同时,这些引发争议的成功案例,也提醒当前对于“地摊经济”的关注,要切忌简单化、标签化——既避免给大家带来误导,也防止因为选择性关注给行业带来“捧杀”。这其实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撰稿/杨末(媒体人)编辑/徐秋颖校对/刘越

‍推荐阅读:

哈尔滨清理编外人员,“降本增效” 是根本目的 | 新京报快评

即便客运站“正在消失”,也不能让农村“有客无运” | 新京报专栏

因航班延误错过考研复试,“遗憾”不该全由考生承担 | 新京报快评

三天瞒报两起矿难事故,监管“内鬼”也需零容忍 | 新京报快评

愿“全网最冷门专业”从此不再是“绝学”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