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底是鼠是鸭,不该这么难查 | 新京报快评

江城 新京报评论 2023-06-23
回应舆论应该是个证据、逻辑、结论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个信息丰富的综合表述。

▲“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持续发酵。图/网络截图

文 | 江城

近日,在江西一高校官微6月3日通报“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后,“长牙的鸭脖令人如鲠在喉”话题又登上热搜。这到底是鸭脖还是鼠头,也如陷入罗生门一样争吵不休。6月7日上午,江西省教育厅回应记者称,相关处室已经介入该事件。

其实,按照通报来说这个“案件”已经了结,就是鸭脖。6月3日晚,涉事高校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回应此事称,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对比,确认“异物”为鸭脖,并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相关视频内容进行澄清。

6月3日,江西广播电视台某栏目发布的报道中,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有学校的说明,有相关部门的背书,但争议并没有平息,相反却在网上引发了更多的争议。目前,南昌市场监管局、江西省教育厅都已经介入。“鼠鸭之争”大有扩大之势。

几轮通报都没澄清舆论,原因也不难理解:回应和曝光并不“对等”。网民看到的是有冲击力的画面,是有疑似牙齿、毛发的可疑物;但回应只有“这就是鸭脖”的文字结论。视频的表现力远超文字,也提出了更多问题,但回应文字却没有提供信息量匹配的证明,这是通报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加之过程中还传出有校方工作人员在“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控评。这个传言未知真假,但一定加剧了社会的质疑:“没问题为什么要控评呢?”这些,都让通报的公信力问题雪上加霜。

有媒体采访了一位啮齿类动物研究专家,据他说“如果图片没有作假,那么80%(概率)可以确定是小鼠头部”。其实这个结论未见得一定对,80%的概率也依然有余地。但至少现在舆论可见的证据都只有这张图片,在这张图片的疑点排除干净之前,恐怕很难让人们完全相信某一种结论。

有意思的是,有记者从多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读学生处了解到,上述事件发生后,学校食堂及涉事窗口依旧正常营业,“但是那个出事的窗口几乎没人去吃。”可见,该校学生现在也心里打鼓,并不那么放心。

从科学的角度说,这个东西是鸭是鼠倒未见得有那么难查,关键是如何在舆论层面取信于人。也许这就是一个鸭脖,那么也应当说清楚,那些形似牙齿、毛须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是视觉偏差还是其他的什么异物?送检的样本和学生吃到的是一个吗?诸如此类。只有给出更详细说明,才能更好回应“指鼠为鸭”的质疑。

信息增量和舆论质疑其实是反比例关系,前者越充足,质疑的空间自然也就越小了。

这件事目前为止衍生出来的争议也是个提醒,即短视频时代该如何回应舆情争议?人们随手曝光的都是影像信息,如果还停留在文字回应视频的阶段,那一定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对很多单位来说,可能目前还缺乏这种媒介素养的训练,并没有程序上的规范告诉他们该如何用对等的方式来回应质疑。

比如学生现场确认了是鸭脖,但能不能拍视频或图片来记录、公证这个过程?这些对于很多单位来说,也许都是个盲点,他们不太清楚该如何操作。

所以该事件其实是有启发意义的,取信于舆论,不只是说了什么,也要看怎么说。回应舆论应该是个证据、逻辑、结论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个信息丰富的综合表述。如何学会和公众有效沟通,显然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该事件仍在调查,人们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同时,也希望下一次信息发布时,可以吸取前几次的教训,罗列出更具体更丰富的细节,让人们真的放心,也廓清所有的疑云。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吴兴发


推荐阅读:

高考前的“最后一课”,饱含着教育深情与温暖 | 新京报快评

浙大毕业生当机场驱鸟员,莫轻言“人才浪费” | 新京报快评

提高公积金月提取额,守护好每个租房者的安居梦 | 新京报快评

心有所信,从容赴考 | 新京报社论

火车相撞、大桥坍塌,印度基建怎么了|京酿馆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