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内突然宣布,将大规模调整经济布局!又一朝阳行业悄然崛起,新一轮机会出现了!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阿哲点名爆瓜抖音好友!VIc上线喊话!夏可可被扒抵押资产!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3年6月23日
2023年6月23日
2023年6月24日
2023年6月24日
2023年6月25日
2023年6月25日
2023年6月26日
2023年6月26日
2023年6月27日
2023年6月27日
2023年6月28日
2023年6月28日
2023年6月29日
2023年6月29日
2023年6月30日
2023年6月30日
2023年7月1日
2023年7月1日
2023年7月2日
2023年7月2日
2023年7月3日
2023年7月3日
2023年7月4日
2023年7月4日
2023年7月5日
2023年7月23日
2023年7月24日
2023年7月24日
2023年7月25日
2023年7月25日
2023年7月26日
2023年7月26日
2023年7月27日
2023年7月27日
2023年7月28日
2023年7月29日
2023年7月29日
2023年7月30日
2023年7月31日
2023年8月1日
2023年8月1日
2023年8月2日
2023年8月2日
2023年8月3日
2023年8月3日
2023年8月4日
2023年8月4日
2023年8月5日
2023年8月5日
2023年8月6日
2023年8月6日
2023年8月7日
2023年8月7日
2023年8月8日
2023年8月8日
2023年8月9日
2023年8月9日
2023年8月10日
2023年8月10日
2023年8月11日
2023年8月11日
2023年8月12日
2023年8月12日
2023年8月13日
2023年8月13日
2023年8月14日
2023年8月15日
2023年8月16日
2023年8月16日
2023年8月17日
2023年8月17日
2023年8月18日
2023年8月18日
2023年8月19日
2023年8月19日
2023年8月20日
2023年8月20日
2023年9月6日
2023年9月7日
2023年9月7日
2023年9月8日
2023年9月8日
2023年9月9日
2023年9月9日
2023年9月10日
2023年9月10日
2023年9月11日
2023年9月11日
2023年9月12日
2023年9月12日
2023年9月13日
2023年9月13日
2023年9月14日
2023年9月14日
2023年9月15日
2023年9月17日
查看原文
其他
反对“强制关注”,扫码消费不容霸王条款 | 新京报社论
Original
社论
新京报评论
2023-06-23
“二维码”变成“拦路码”,这种新型“霸王条款”该终结了。
▲资料图:车主给新能源汽车充电,扫码支付。图/IC photo
新京报社论
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如今,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常见做法,但这种消费方式因为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公众号来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情况,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
6月19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者遇到此类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反映。
扫码消费“强制关注”的现象由来已久,且至今仍广泛存在于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未得到有效治理。此次中消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通过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比此前相关部门的倡议、组织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等,更加强有力,也更具有告知效果。扫码消费“强制关注”乱象,有望得到改观。
“强制关注公众号”,由于依附于比传统消费方式更“先进”的“扫码消费”方式之上,使多数消费者难以意识到其合法权利正在被侵犯。消费者多以为关注公众号是举手之劳,是享受商家所提供“高科技服务”的代价,在这种普遍思维认知下,扫码消费“强制关注”现象越发大行其道。
殊不知,随便一扫,消费者已经让渡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消费者在扫码消费时,有的商家会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自动获取其电话、生日、性别、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与本次消费无必然关联,就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消费者在关注商家公众号之后,会经常收到商家所推送的营销信息,这也属于侵犯消费者权益。
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与服务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拒绝和举报。另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二维码”变成“拦路码”,这种新型“霸王条款”的广泛存在,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引起社会关注。因为,扫码关注的侵权方式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使得普通消费者暂时意识不到被侵权,这也是近年来网络消费侵权的一个普遍特征。
对此,除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之外,相关部门也需积极主动开展相关消费者教育、普及消费者权益知识等活动。从这个角度讲,中消协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大为必要,值得推广。
还需要注意到,中消协属于行业社会组织,其权力仅限于监督、建议、调查和调解。就算查获违规商家,也只能“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难以对违规商家形成足够的“压迫感”。
因此,也呼吁其他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能够积极参与到此次行动中来,共同倒逼商家不再滥用扫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事实上,互联网平台应积极参与到此项行动中来,或可对治理扫码消费“强制关注”乱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商家采取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关注,无非是为了“圈粉”,再通过互联网方式谋利。
因此,靠消费者较真发起诉讼来维权成本太高,而相关互联网平台却可通过“封号”“粉丝清零”等方法形成威慑力,令商家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平台还掌握相关大数据,能够通过消费者行为数据精准判断商家是否有违规行为,从而可釜底抽薪。
当然,扫码消费在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帮助决策等方面有巨大作用,是一种商业进步,其中滋生的一些“乱象”也属于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之必然,加强监督、监管是为了“扫码消费”发展得更好,进而实现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张彦君
推荐阅读:
要不要学新闻,不能只凭网红一张嘴 | 新京报专栏
莫让“研学旅行”变成“杀猪盘” | 新京报快评
跨省遴选公务员,为不拘一格用人才开了好头 | 新京报快评
这个外卖小哥,让我们看到爱与善双向奔赴的美好 | 新京报快评
不是鸭脖是鼠头,教训何其沉重!| 新京报快评
侧翻沥青烫死母子,谁给了货车超载25倍的勇气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