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贸易31年来首次逆差,韩国经济发生了什么 | 京酿馆
▲资料图:韩国釜山港。图/新华社
文 | 陶短房
据《参考消息》援引外媒报道,今年韩国对华贸易收支31年来首次转入逆差,这是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第一年出现10亿美元贸易逆差之后的第二次。曾是韩国经济支柱的对华贸易格局出现变化。
31年来第一次
消息是韩国《朝鲜日报》网站12月14日援引韩国国际贸易协会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信息披露的,由于2023年尚未结束,上述结论所依托数据截止到2023年11月,因此算是非正式结论。
据报道,截至2023年11月,韩国本年度对华出口1140亿美元,进口1320亿美元,韩方贸易收支逆差180亿美元,仅次于对其原油最大进口国沙特阿拉伯的逆差(同期为224亿美元),列第二。
中国传统上是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自1992年中韩建交并开始正式编列双边贸易数据以来,中国仅在第一年出现10亿美元对韩贸易顺差,此后一直是韩方贸易顺差。在2003年—2018年长达16年时间里更为突出。在这16年里,除2008年,中国都位列“韩方贸易顺差最大的主要贸易对象”首位。
五花八门的“诊断报告”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经济复杂性观察站”(OEC)许多统计路径与众不同,因此数据和结论也别出心裁。但该统计同样显示,中国对韩出口自1995年至2021年间的年化增长率(12.0%)已反超了韩国对华出口的年化增长率(11.4%)。
不过,OEC统计仍显示韩方对华贸易顺差(截至2023年10月),并指出双边贸易额在截止到10月的一年里双双大幅下降。
OEC认为“韩方人为减少了和中国间的家电、通讯设备、电池、电脑设备和集成电路的产业链合作”。按照上述统计,韩国对华贸易“出问题”的关键,是原本“抱团共赢第三方”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出现“断链”,这导致了彼此间进出口的“双跌”,而韩方既是主动出手的一方,也是更“疼”的一方。
早在今年3月,韩方多家研究机构就注意到韩国可能陷入对华贸易逆差的问题。
6月29日,韩国产业联合会下属韩国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称“韩中贸易对韩趋于不利,且趋势不断加深”,并惊呼“长期以来韩国一直受益于对华贸易巨额顺差,如今回望2013年韩方创纪录的628亿美元顺差已成梦呓。”
按照这家机构的统计,韩方对华贸易逆差出现更早,截至2023年5月韩国对华贸易已连续15个月陷入贸易逆差,且在韩国总贸易逆差中占到43.2%的惊人比重。
而《韩国经济日报》8月21日援引韩国海关的数据称,自2022年6月起韩国对华出口额就开始逐月同比下降,今年这一下降趋势更趋恶化。
比数据口径更加杂乱无章的,则是韩国专家们给出的“诊断报告”。
《韩国经济日报》在报道中一方面引述韩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话,承认“韩方对华出口下滑主要源于出口过于集中在半导体和显示器等少数产品,而这两个方面受贸易形势和贸易政策影响最大”。
另一方面却令人费解地将韩方对华贸易出口大幅下降归咎于“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中国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国人不愿赴韩旅游及无力购买更多韩国产品”。
即便承认“半导体产品出口崩盘是关键”,承认“消费及和房地产相关产品输入仅占中国对韩进口极小比例”,仍有一些韩国专家继续拿中国房地产说事。
韩国开发研究院的一位副研究员就在同一篇报道里声称“房地产行业低迷导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可能会进一步损害韩国半导体等关键产品的出口”、“因为中国人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花钱”。
而韩国国际贸易协会则在数月前即坚持“半导体出口遇阻是问题关键”的论点。
韩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近期对华出口跌幅最大的是半导体等电子类产品,钢铁类则居第二位。报告认为,鉴于中国技术进步迅速,在许多行业超越韩国同行,尤其芯片和电池相关产业变化最为明显,“如韩国政府不加以政策扶持鼓励技术进步,情况将很难改善”。
▲资料图:在广交会进口展区,来自韩国的企业在推销一款果汁机。图/新华社
“调整”谈何容易
据韩国科学技术评估与规划研究院称,在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11个关键技术领域中,韩国在5个领域落后于中国,其中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及软件。
相对于美、欧、日等早期工业化国家,韩国实际上从未真正全面占据对华产业链的上游地位,所谓“全面技术产业优势”并不巩固,有些更是全球化大背景下产业分工的结果。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韩贸易中的“结构性不平衡”的再平衡原本就只是个时间问题。再加上,韩国国内市场狭小,对出口依赖更严重,贸易比重日益畸形,在此背景下,如果一味追随甚至“加料”美方贸易战和技术封锁行为,受损势必更为严重。
韩国8月下旬海关数据显示,不仅对华,韩国对其它主要经济体出口也出现下滑。比如,2023年7月对美出口同比下滑7.2%,对欧盟下滑7.1%,对越南下滑7.7%。
鉴于半导体及相关产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对华半导体出口占韩国半导体出口比重,以及中国半导体产品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比重,部分韩国专家所谓的“腾挪”、“调整”,谈何容易。
韩国朝野首先需认识到,韩国经济得益于中韩依托全球产业链的合作互利。只有共享开放机遇,不断做大合作蛋糕,才能使中韩贸易尽快在结构调整中迎来新机遇,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撰稿 /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王心
推荐阅读:
“东方小孙”被免,“二选一”不只是俞敏洪的难题 | 新京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