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小学美术展作品抄袭,造假不能“从小开始” | 新京报快评

任冠青 新京报评论 2024-03-31

对孩子的教育而言,东拼西凑、“复制-粘贴”的投机把戏,只会让他们对文艺创作失去敬畏。

▲资料图。图/IC photo

文 | 任冠青

“非常气愤,我的作品被抄袭了。”近日,画师小吴(化名)发布的“打假”微博引发关注。


据潮新闻报道,被小吴认为抄袭自己作品的画作,因入选2023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优秀作品展在湖州市美术馆展出。小吴提供的多张照片显示,该作品展有多幅作品涉及抄袭。而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小吴还发现有多家代画儿童画的店铺,打出“代画儿童画,高端参赛必选”“美术老师专业代画”等广告语,销量很不错。


近年来,少儿美术比赛中抄袭、代画等消息屡屡出现。这其中,一些家长的“助推”力量不容忽视。在一家代画店铺的评论区,面对“不是小孩自己画的有意义吗”等质疑,有人就直言:“能拿奖就是最大的意义,有些学校加分看重这些”。这一说法,其实折射出不少家长教育理念中急功近利的底色。


现实中,一些家长为了装扮孩子的简历,使其在升学竞争中更具“比较优势”,有的会纵容孩子走捷径,对他人的原创作品“拿来就用”,有的则会直接找人代劳,孩子无需参与便能轻松收获各类奖项。


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有效率,让简历镀了金,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毒害式教育。中小学美育是一个不断培养心性、磨练基本功的过程,参加比赛只是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现,而非全部目的。


如果本末倒置,眼里只有比赛,为此一味纵容甚至鼓励孩子无底线抄袭,不仅会让他们的技能荒废、学不到真本事,也会形成投机取巧的思维惯性,使他们不辨是非,价值观念受到扭曲。长期来看,这样的功利化教育必然是失败的。


“人品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不管是学习书法还是绘画,砥砺品德都是第一要义。中小学往往是孩子进行美术学习的初始阶段,这时候,难免要从模仿起步,通过临摹他人作品汲取营养。


面对一些学生分不清“借鉴”与“抄袭”的情况,家长和教师还需加强引导,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艺术创作的成果,明确对弄虚作假说“不”的艺德底线,而不是从小养成抄袭陋习。


要知道,对孩子的教育而言,东拼西凑、“复制-粘贴”的投机把戏,只会让他们对文艺创作失去敬畏,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引导他们在一笔一画的扎实练习中积累功力,凭自己的真本事参加比赛,得来的成就感才更加真实。


此外,少儿美术比赛成为抄袭“重灾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主办方把关不严。虽然相较于论文等文字作品,美术作品的查重难度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主办方可以就此摊手脱责。不管是借用图像识别技术加强审查,畅通投诉和举报渠道,还是在发现作品涉嫌抄袭时一查到底,严肃处理,都是主办方保持活动公信力、亮明底线的必要举措。


总之,艺术创作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造假也不能从小时候就开始。一些中小学美术展沦为“抄袭成果展”的乱象,该被正视了。


撰稿 / 任冠青(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翟永军

推荐阅读:


整改就整改,菜市场何须拿大气防治当借口 | 新京报快评

叫停“连坐”是现代文明社会应有之义 | 新京报快评

不发工资发积分,这“大饼”画得也太赤裸裸了 | 新京报快评

“造谣转卖赈灾羽绒服”其心可诛 | 新京报快评

“订婚强奸案”舆情反转,公众莫被单方说辞牵着走 | 新京报专栏

陶勇医生让女儿生日洗碗,网友不必上纲上线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