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当“过年主理人”,年轻人把年过成崭新模样 | 新京报快评

江城 新京报评论 2024-05-01



借由新年俗,年轻人在春节这个大框架里,和传统连接了起来。

▲1月27日,在云南昆明,市民在斗南年货集市玩投壶游戏。图/新华社

江城


近些年,关于“年轻人不爱过年”“年轻人不爱走亲戚”“年味变淡了”之类的话题,总是不时地浮现于舆论场,似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过年没有上一代人的热忱了。但最近的一些动向显示,这一趋势有被逆转的样子。

据媒体报道,如今的年轻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掌握春节的主动。比如,今年“新中式服装”爆火,不少年轻人纷纷为自己和家人置办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新中式服装。各大线上购物平台的数据也显示,新中式外套拜年服、春节斜挎小“龙”包等国风元素的服饰类商品近期被频繁搜索,多款服饰的搜索量在近期上升趋势明显。

同时,年轻人也开始购置属于年轻一代的年货。比如,年轻人也开始热衷买对联了,却不是传统的书法对联,而是各种谐音、图案、卡通、字母组合而成的新式对联。一些年轻人还把招待客人的茶点换成了更健康的养生中药零食,用以取代花生、瓜子、酥糖等老几样。

相比于前些年年轻人决绝地表示“不爱过春节”,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是秉持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开始重新拥抱春节。其实,作为中国人,谁能拒绝春节呢?这实在是刻在国人血脉里的DNA,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密码,是所有中国人共享的身份标记。

年轻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对于某些年俗或许有着不同看法,但只要日历临近,春节又会重新将年轻人召唤而来,向着家的方向奔去。

春节本就是流动的传统,每一代人都在往其中注入属于自己的时代元素,这也是春节千百年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而随着这届年轻人年岁渐长,逐渐成长为家庭的支柱,他们也接过“过年主理人”的角色,开始按照自己想法过春节。他们有新式春节消费,也会模仿city walk、带着父母“spring walk”。

这或许也是春节扮演的另一重文化历史角色,她在潜移默化间将一代代人重新嵌入家庭伦常的坐标系,也将人们再次联通到中国独有的文化结构中。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

而借由这些新年俗,年轻人在春节这个大框架里,和传统连接了起来。

年轻人的新年俗在生长,传统的年俗也同样热闹。在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在辽宁沈阳浑南区的祝家大集,本地人和游客纷至沓来采购年货;在湖北建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糍粑;在四川眉山,举办了非遗焰火活动和花灯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

传统和新式,乡村和城市,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年俗并行不悖,都在紧锣密鼓地登场,年味在各地热烈升腾,共同将中国带入“春节时间”。

人们喜爱的年俗或许有所区别,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都在表达着对亲情与团圆的珍视,对新年的祈盼,对千百年来传统的依恋。

春节是包容的,也是超越时空的,就在前不久春节还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无远弗届的广阔内涵于此可见。所以,人们也乐见年轻人把年过成崭新的模样。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春节过法,去收获春节带来的喜悦与照拂。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推荐阅读:
女子“霸气”讨回份子钱,法律怎么说?| 新京报快评
质疑昆明动物园“猴猫共处”,并非网友挑刺儿 | 新京报薇微说
跟着虞书欣司机高速上倒车,追星不能太疯狂 | 新京报快评
开放又迈一步,沙特阿拉伯允许卖酒了 | 京酿馆
郑钦文闯进澳网决赛,不只是“黑马传奇”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