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老家绩溪,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县城 | 龙年说年味儿

江城 新京报评论 2024-05-01


希望所有的“家乡”都可以蹚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编者按】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除夕过后,龙年龘龘而来。
龙是民族图腾,是家国记忆,如今再逢甲辰龙年,“龙的传人”们也有别样的年味儿。人们或回到故乡跟亲人团聚,或出门旅行一直在路上。
旧俗新礼,都是传统中国的人情风貌;天南海北,看见年味儿里的发展变迁。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新京报评论部特别推出《龙年说年味儿》系列文章,以个人视角感知数字时代的传统中国,从生活细节体会龙年年味儿。
▲安徽绩溪老城区的建筑风格,几乎都统一成了青砖黛瓦的水墨风格。作者供图
 | 江城

我已经五六年没回老家安徽绩溪了,而今年,我们全家决定回去过年。
下了高速,看着眼前宽阔的马路,两旁新起的小洋房,这陌生的景象突然让我对靠记忆找到家的信心不是那么强了。于是,我默默点开了导航。
短短几年时间,家乡就已经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
和城市无缝衔接的县城
实际上,绩溪县城和别的城市几乎没有区别了。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有装点精致的街道,甚至也有经济开发区,和其他城市别无二致,大概也是中国县城进化的一个缩影。
打开外卖菜单,我平时爱吃的全都有,咖啡、奶茶、快餐连锁,几乎一模一样。这也让我回老家完全没有不适应感。
第一天到家,我就顺手点了杯奶茶。不到半小时,一位骑手骑个电动车就爬上小山坡,把奶茶送到了大门前。
而这已经是晚上快九点的时候了。在我小时候,到了这个点儿,除了狗叫,整个县城早已经听不见什么声音。
县城里,人们的过年习惯也开始和城市趋同。比如现在的年夜饭,很多人家也是到饭店吃的,这跟我小时候完全不同。以前过年,几乎所有商店都关门了,人们都是在自家生火做饭,如此的“天经地义”,现在也松动了。
想起来,小时候过年虽然有意思,但街上大多是冷清的。商店不开门,也没有太多娱乐,小孩子们就你追我赶地放鞭炮,大人们就打牌打麻将。但现在过年,县城街上的热闹也没有消减过,电影院、KTV之类场所更是人头攒动。
还有一些些小细节,让我这个“老乡”都觉得新鲜。比如,随便走进一家店,店员开口几乎都是普通话;一些咖啡店、博物馆的设计,明显借鉴了流行的网红设计;多语言的指示标识,也越来越常见了。
特地留意了一下街头的汽车,就我个人所见,外地牌照最多是“浙A”,“沪”开头的也不少。这是因为有相当多的绩溪人,平时都是在杭州或上海这些大城市生活,过年开车回来了。
我想,这种紧密联系,也是县城越来越像城市的原因之一,那些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生活节奏与气息,都能很快传导到县城里来。
有意思的是,绩溪位于皖浙边界,自古以来像胡雪岩这样的徽商就是从这里走出,去江浙一带做生意。可见,传统也很强大,时至今日依然在主导着当地人的流向。
▲绩溪文庙入口。作者供图
那些不变的内核在传承
了解历史就知道,作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绩溪一直是个文教胜地,被誉为江南第一学宫的绩溪文庙就在这里。我小时候就常在文庙边的小河看人钓鱼、捉小龙虾。当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个有千年历史的地方。
也因此,一种对文化的钦慕,似乎已经刻到了当地人的脑海里。我有意地观察,街边的春联几乎都是手写的,很少有城市里那种印刷品。这也和我小时候的印象一样,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自己写或者找人写的。
绩溪老城区的建筑风格,几乎都统一成了青砖黛瓦的水墨风格,那些知名景区也都很注重保留村落古老的韵味。这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试着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这里作为旅游目的地也有些名气了,各种笔记、经验分享有不少。网友图片也拍得很有意境,只要看一眼,脑海里就能生成一幅具象的“江南”。
这也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坐着三轮车去周边村落的亲戚家拜年的情景。当年的那些村落,没有今天这么整洁,但也大体类似。现在回想起来,也如同在水墨画中穿行。
说实话,我一度对家乡抱有某种悲观。和其他县城一样,这里的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我之所以很多年没回去过年,是因为家中亲戚也不太经常回去了,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也都有了各自的小家庭。这种现象很普遍,对这种小县城来说,“凋零”“怀旧”似乎是不可避免。
但现在家乡似乎又以一种顽强的方式,试图去重获生机:一方面努力向城市融入,另一方面努力抓住自己的历史,去打造吸引游客、投资的人设。
这个过程也许不容易,也不见得就能改变人口集中、城镇化这种大趋势,但我希望所有的“家乡”都可以蹚出自己的路,以一种体面、自如的姿态,在新的时代语境里,去重新校准自我定位。
说个题外话。前两天在老家的表弟联系我,说他们公司开了一家养老院,春节后打算正式挂牌,让我帮忙起个名字。
其实,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位表弟。在上海念完大学、在杭州工作过,最后居然回了老家。但这次过年回老家后,我有些理解他了。
县城当然也需要有人“干事业”,老龄化背景下,考虑到绩溪的山水人文和现代气象,尤其是跟周边大城市的高铁一小时生活圈,表弟的养老院创业是有前途的。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军

推荐阅读:春天,14亿份愿望向上生长 | 春节社论

“大学生德华”,是玩梗也是认同 | 新京报快评

在故乡六安,找回儿时过年记忆 | 龙年说年味儿

基普图姆车祸去世,纪念一位天才的马拉松跑者

在正定,灯火人影中看见春天模样 | 龙年说年味儿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