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以“百业+文旅”促“人财两旺”,大有可为 | 新京报社论
去年,我国文旅事业强劲复苏、蓬勃发展,今年中国的文旅热能否持续?
3月11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表示,文化和旅游、诗和远方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长,受益面广,涉及各行各业,“文旅可以加百业,百业也可以加文旅,百业只要加上了文旅,既带来了人气,又开辟了财源,就会出现人财两旺的好势头”。
过去一年,文旅产业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数据显示,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到近49亿人次,旅游总花费接近5万亿元,并涌现出了一批“网红城市”。而就在这个春节,全国出游人数达到4.7亿人次,旅游花费超过6300亿元,为2024年的文旅市场迎来了“开门红”。
应该说,文旅市场火爆,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持续的红火,一方面得益于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旅产业正在与更多行业实现融合发展,不断开创出新的消费场景,迸发出更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文旅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环节和领域,本身就称得上是一个“产业组合”。在各行各业加速融合发展的时代,文旅产业的这种“产业链长,受益面广”的优势将体现得更为充分。
比如,贵州“村BA”带动的乡村旅游热,就是体育与文旅的融合;很多人前往上海跟着《繁花》的脚步一起citywalk,就是影视行业与文旅的融合;去年暑期,“清北研学游”受追捧,就是教育与文旅的融合……
为进一步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也为积极顺应“百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制定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旅游+”和“+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交通、商业、工业、航天等领域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开辟新的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大众对个性化、多元化旅游服务的需求,也能够给其他行业“赋能”,最终形成“1+1>2”的多赢局面。
就以工业和文旅这两个看起来距离非常远的行业为例,近年来它们也激发出越来越大的活力。如北京798艺术区、青岛啤酒博物馆、山西汾酒文化景区等,都入选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发展为颇具特色的旅游IP。
可以说,“工业+文旅”,不只是为一个地方增加了新的旅游“打卡地”、积攒了人气,对于工业遗产的盘活、工业文化的传播、地方工业品牌的塑造等,也将带来难以替代的综合价值。而类似的“旅游+”和“+旅游”发展潜力,显然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值得更多地方和行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以积极探索。
跳出具体产业的发展来看,积极助推“百业+文旅”深度融合,除了有望产生“人财两旺”的社会效益、经济价值,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实现“百业+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开拓思维,同时也对营商环境、服务意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过程中,必将倒逼更多地方走出“舒适区”,更习惯接受外部的评价和监督,从而更有动力去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治理水平。由此带来的正面价值,显然就不局限于助推某个产业的发展了。过去一两年,不少地方文旅局长的花式推销,就已然让人看到了这种好的势头。
总之,文旅产业可谓是百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和连接纽带之一,以“百业+文旅”促“人财两旺”,大有可为。
推荐阅读:
担心特朗普“不高兴”,日本这次要两头下注 | 京酿馆
当晚回应卡友呼声,凸显两会民生关切 | 新京报社论
全国政协委员刘忠范:解决“卡脖子”问题,要靠骨干企业 | 代表委员议政录
打破“文来文往”闭环,人大工作并非“一纸答复”完事 | 两会观察
多给10万才能提车?4S店随意加价的毛病该改改了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