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刘忠范:解决“卡脖子”问题,要靠骨干企业 | 代表委员议政录

刘忠范 新京报评论 2024-05-02
“卡脖子”问题是挑战,更是机遇。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
▲技术人员在光模块生产线作业。图/新华社
 | 刘忠范
“卡脖子”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不可否认,我国产业界存在诸多“卡脖子”难题,高端芯片是其代表性的例子。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卡脖子”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思考,还应深入研究人才评价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土壤、体制机制甚至传统文化等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看,“卡脖子”问题是挑战,更是机遇。全方位的改革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
以新兴石墨烯产业为例,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比如,我国拥有6.7万家石墨烯相关企业、60个石墨烯产业园区、113个石墨烯研究院、17个产业创新中心和17个产业联盟。
而且,我国石墨烯专利申请数量9.19万件,全球占比72.2%,是位居第二的美国10.2倍;我国发表石墨烯论文26.1万篇,全球占比74.5%,是美国的5.5倍。
这种蜂拥而上的做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并非局限于石墨烯行业。而实践证明,一拥而上其实无助于解决高科技产业的“卡脖子”难题,还是需要依靠矢志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
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为例,该研究院是2018年10月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尽管只有5年的历史,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孵化高地。
BGI已经打造出了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对一孵化”机制,以及与北京大学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构成的“三位一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目前,BGI人员规模逾400人,拥有两栋研发大楼,年产值近亿元,已成功地将石墨烯材料应用于先进战机、风电叶片、地铁及卫星等领域,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专精特新百强冠军企业等诸多荣誉。BGI怀柔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也正在快速推进中。
而创新和改革,正是BGI快速发展的金钥匙。全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了从基础研究、规模化制备到产业落地的飞速发展。
观察BGI的发展,结合几年来的相关实践探索,我对我国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不能满足于建立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众多研发平台,应从体制机制设计上布局产业落地环节。
这是一切研发成果走进市场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各类研发平台体制机制设计的短板。以国家实验室为例,应探索类似于“一对一孵化”的企业捆绑机制,培育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骨干企业,这是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承担的角色。
其次,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也不能依赖“短促突击”行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眼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出“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等。
因此,在有限目标的前提下,应稳定支持并确保足够的经费强度。比如华为,正是因为高达1600亿元的年研发投入,才造就其全球领军地位。
而BGI专注于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年研发投入也多达2亿元,从投入强度上已超过涵盖整个领域的国家实验室。这也是BGI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一个是拥有自己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单一利益主体的科创企业模式;另一个是政府主导的、由多个利益主体构成的创新平台模式。
企业是“一台机器运转”模式,而创新平台是“多台机器协调运转”模式,操作难度和效率完全不同。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尊重和信任企业家,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繁荣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宝。
撰稿 / 刘忠范(全国政协常委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编辑 / 徐秋颖校对 / 卢茜
推荐阅读:“低彩礼可第一顺位择校”,缘何引发争议 | 新京报快评
年轻人争相买金,也别忘了“投资有风险”这句老话 | 新京报快评
培养拔尖人才,别再盯着“拔尖班”了 | 两会观察
刚刚见了特朗普,马斯克就回了个“不”| 京酿馆摒弃“挣快钱”理念,央企才能向“新”而行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