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地震,海啸预警作用有多大? | 新京报专栏

张田勘 新京报评论 2024-05-02
此次台湾地震是对中国,也是对全球海啸预警系统的一次检验,从效果来看还不错。

▲强震发生时,台湾花莲县北滨街一栋公寓民宅大幅度倾斜。图/新华社

 | 张田勘


4月3日早上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全台均有震感,此后余震持续不断,多地陆续传出严重灾情。


此次地震是自2006年台湾地区屏东海域7.2级地震后,时隔17年首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也是台湾1999年“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全台共有12个县市发布最高等级警报。台湾屏东海域历史上强震活跃,从1970年以来,震中300千米范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


台湾是岛屿,发生地震很大程度上会引发海啸。因此,此次台湾地震,是检验海啸预警或预报和防灾的重要契机。


海啸预警不是“狼来了”


地震发生后,中国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初步的地震参数和数字模型及时进行预警,预计台湾海域可能发生海啸。由于海啸预警已经建成全球体系,因此,日本气象厅在地震发生后第3分钟就紧急对南部诸岛发出海啸警报,一系列的航班取消和延误。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此次海啸预警都是及时的,也是较准确的。在日本的海啸警报发出后约17分钟,冲绳与那国岛观测到最大30厘米的海啸。


在观察到海啸不会造成更大灾害后,日本的海啸警报在4月3日中午时分解除。中国也是在地震参数越来越多,以及对海水位观测的数据汇集分析后,在4月3日下午把海啸警报由红色降为橙色。


此次的海啸预警当然不是喊“狼来了”,只是来的“狼”较小,没有对人们造成大的伤害而已。而且,即便“狼”没有来,今后在沿海地区、海洋中和岛屿发生地震时,海啸预警和预报都会持续下去,这是对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减少灾害的重要举措。


过去无数海啸造成的灾难已经狠狠地教训了人们,并教会了人们如何在地震发生时及时预防海啸。其中最让人伤痛的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海啸。


由于没有海啸预警,加上当天正值圣诞节假期,一些国家和地区遭遇重大伤亡。经过此次灾难,全球已经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东北大西洋、地中海与联结海域海啸预警系统、加勒比海海啸预警系统等。


中国的海啸预警做了哪些工作?


鉴于中国有较大的海域和较长的海岸线,2013年,中国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基础上建立了海啸预警中心,也称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职责是为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提供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2023年5月,经过两年的试运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海啸预警中心)自主研发的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正式运行。这套系统支持图形处理器并行加速技术,相对传统超级计算机计算方式,完成同等规模计算耗电节省90%,同时拥有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实现自动运行、一键发布。


目前,该系统已经接入全球数百个地震台站、数百个海洋观测台站,并能及时获取海啸浮标数据,可以24小时实时观测和预警。


此次台湾地震,中国的海啸预警系统发出了明确预警,虽然台湾海域没有出现海啸,但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发生了海啸,说明这套系统与全球海啸预警系统是兼容的,而且预警也是有效的,未来还会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风暴潮(风暴潮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与海啸成因不同)和海啸灾害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灾害,西北太平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北印度洋沿岸以及大洋洲沿岸均遭受过严重的风暴潮灾害袭击。


中国的海啸预警系统在全球近岸区域的网格分辨率为3千米左右,同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还自主开发了全球风暴潮监测系统,可实时获取全球65个沿海国家300多个站点的潮位观测信息,实现了对全球风暴潮的实时监测。


实践检验表明,中国的全球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针对2020年“安攀”、2022年“南玛都”等多次风暴潮过程发布预报,如“安攀”风暴潮预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前48小时预报最大风暴潮将达到500厘米。而据印度气象局的报告,“安攀”最大风暴潮为4.6米,预报与实测吻合度较高。


由于全球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中国也加入了这个系统,因此,全球范围内的任一海域一旦发生大的海底地震,中国一般可在8到12分钟内做出反应,预警海啸,以及预报风暴潮。此次台湾地震就是对中国,也是对全球海啸预警系统的一次检验,从效果来看还不错。


未来,全球的海啸预警系统将进一步健全和扩大,功能会更强更好,对保护人的生命和减少灾害程度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


撰稿 / 张田勘(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推荐阅读:

成绩第一却因虐猫被刷?考研也要过品德关 | 新京报快评

公布不良影响期刊名录,不妨成为高校标配 | 新京报快评

男子餐馆骚扰殴打女性,依法严惩维护公众安全 | 新京报快评

当银行行长继承“家产”,不能只当作“童言无忌” | 新京报快评

“提灯定损”事件还没有尘埃落定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