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查清9岁小学生坠楼真相,给如何办好教育一个答案 | 新京报快评

熊丙奇 新京报评论 2024-05-01
学生因被体罚而导致厌学、走极端的现象需引起足够重视。
▲小学生遭体罚的问题,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图/新华社
文 | 熊丙奇

4月15日,湖南省平江县发生一起9岁小学男生坠楼事件,家长质疑孩子是因遭体罚而轻生,引发社会关注。


该男生晨晨(化名)的父亲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他不敢去学校,是长期被老师体罚,害怕,恐惧学习,心理承受不了,所以他宁愿选择去死都不愿意读书”。


4月18日晚,当地教育局发布情况说明称,“事情发生后,县委政法委及公安、教育、属地乡镇(街道)等部门单位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处理,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详细深入调查,相关善后处置工作正依法依规进行”。


这名小学生是不是因遭受体罚而选择轻生,还需要权威调查。如果确实和老师体罚有关的话,查清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既是对学生本人负责、给父母一个交代,也是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需要。


近年来,因老师体罚对学生造成伤害、产生严重后果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也一再提醒,如何避免学生在学校遭受体罚等伤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也该给社会一个答案了。


此次孩子出事后,据家长介绍,“我们在学校看了20多个小时的监控录像……看到晨晨总是被老师训,一周内被罚13次,经常被打手,还有一天被罚站了4节课”。此外,孩子还曾被罚抄写一万遍“分级”一词,“从去年抄到今年还没有抄完”。


家长反映的监控内容如果属实,打手、罚抄一万遍“分级”、一天被罚站4节课,显然不属于正常的教育惩戒,老师的这些行为已经涉嫌体罚。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禁止老师对学生进行“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


相信在这起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有关部门会做出公正的调查处理。而近年来,因被体罚而导致厌学、走极端的学生不是个别,需引起足够重视。


或许在一些老师看来,体罚是严格要求学生、是对学生好,出了问题是因为学生“心理太脆弱”。这一说法,其实是无视学生成长规律。


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失去自信,进而完全否定自己,并对上学充满恐惧,随之就可能选择走极端。这也是我国要禁止老师体罚学生,并将其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原因。


但现实里,还有部分老师对此不理解,认为这会导致老师不再管学生,而选择躺平。甚至还有一些“怪论”,认为当前还“敢管”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这是对“好老师”的错误评价。“好老师”当然要严格,但严格不是动辄打骂,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而是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


而这一观念,也是家长在家庭教育时需要明确告诉孩子的。尤其是一些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认知仍有所欠缺,也会错以为老师这样做是严格要求自己,都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于是在遭受老师体罚后,不敢告诉家长。


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长期被体罚而不被人知晓,结果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甚至酿成悲剧后,才被家长发现,无疑为时已晚。


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体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对这类行为零容忍,更不能将其美化为对学生负责。只有给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才能尽量避免因体罚导致小学生害怕上学而坠楼身亡这样的悲剧发生。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军


推荐阅读:
酒店不再“强制刷脸”应成行业统一动作 | 新京报快评
体育馆“禁止外人入内”,背后是特权思维 | 新京报快评
把氮泵当中考“体考神器”,风险不可低估 | 新京报快评
除了调来调去,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 新京报专栏
“数学单科能为王”,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 新京报社论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