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拿货卖两万,代购假冒奢侈品太坑人 | 新京报快评
文 | 王钟的
消费者通过海外代购买到的奢侈品,实际上却是发自广州的“A货”。据央视财经报道,代购从商户手中一个包拿货3000元,转手可以卖20000元。这些商户宣称假货是工厂购买正品后拆开一比一生产的,专柜“柜姐”也看不出真假。
奢侈品之所以昂贵,除了其独特的设计、高档的材质,还有其品牌溢价成分使然。这些公然销售假冒奢侈品的商家,不仅侵犯了奢侈品的知识产权、商标权,也损害了奢侈品的品牌形象。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花大钱买到假货,无疑成了“冤大头”。
从制假、售假,再到假货包装、物流,假冒奢侈品的黑色产业链俨然形成了“一条龙”闭环。商户甚至还介绍“快递异地上线”服务,把商品发货地伪装成海外。参与这条产业链的不法经营者有分工、有合作,最终侵蚀的是普通消费者和原创品牌的权益。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虽然奢侈品并非大多数人的日用品,也不是科技含量满满的“硬核技术”,但奢侈品消费潮流及其背后文化的形成,同样代表了创新的成果,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勾勒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通过海外代购等渠道购买奢侈品,一方面是为了以相对实惠的价格买到国际大牌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更多选择。代购提供的是个性化服务,离不开信誉的支撑,而“黑代购”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伤害了代购行业的根本。
如果纵容奢侈品“A货”肆虐,还损害市场竞争的公平,阻碍创新环境的构建。更何况,大多数奢侈品品牌都属于国际品牌,假冒奢侈品横行于世,也有损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象,不利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斩断假冒奢侈品的黑色产业链,需要多管齐下、各个击破。要严厉查处售假经营者,让他们付出沉痛的法律代价。根据刑法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可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为躲避监管和法律制裁,售假商户使尽各种手段。比如,向代购承认自己销售的就是假货,却指引他们到街边的包装店购买衣服盒子、礼品袋、发票等。但是,即便以“高仿”的名义进行销售,一样侵犯了知识产权,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要顺藤摸瓜,查查这些制造假货的上游厂家。由于生产假冒奢侈品利润丰厚,造假技术也日渐“精进”,让制假售假人员越来越有恃无恐。只有从源头上铲除造假厂家,依法予以严惩,形成不敢造假、售假的市场风气,才能有效阻止假货流入市场。
此外,对于那些依托于黑色产业链、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机构和个人,也不能轻易放过。比如,那些制造假包装、假标签、假票证的厂商,虽然不直接制造假冒产品,但其配合造假的行为,可能构成共同犯罪,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再比如,《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寄件人提供的收寄地址与快件实际收寄地址不一致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在快递运单上一并如实记录。
但过往报道显示,快递业物流造假、“异地上线”由来已久,可谓快递业的顽疾。这要求快递企业加大内部监管力度,确保物流信息真实有效。
总而言之,攻克假冒奢侈品产业乱象,需要司法机关、市场监管部门、邮政部门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在必要时发起联合执法行动,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与营商环境。假的变不了真的,只要造假售假,总会留下痕迹和证据,再隐秘的违法犯罪也难逃法律制裁。
撰稿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姜萍爆火,大学要不要破格录取该听谁的?| 新京报快评
都饱和了!别再信“高薪招聘网约车司机”鬼话 | 新京报快评
“感谢监控陪了孩子6年”,这话为何让人窒息?| 新京报快评
卢德运动与欧洲杯:以精湛的脚法缅怀没落的手艺 | 新京报专栏
中专生数学竞赛全球12名,让更多“偏才”脱颖而出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