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百万重奖顶刊论文,与破除“唯论文”不矛盾 | 新京报社论
据报道,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家鹏教授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在《Nature》(自然)发表研究成果,这是该校70年来第一篇《Nature》论文。基于此,南京中医药大学授予朱家鹏教授“人才突出贡献奖”,并给予100万元经费奖励。
对此,有人认为,重奖百万是一种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积极导向;也有人质疑,因为发了一篇顶刊论文就给予百万重奖,是“唯论文”的典型表现。
实际上,朱家鹏教授并非是国内一篇论文获百万奖励的“第一人”。早在2022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彭立同样因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被学校奖励100万元。此外,国内多所高校也出台了类似奖励标准。
《Nature》是全球公认的顶级三大学术期刊之一,发表门槛之高无需赘言。论文能够登上这样的国际顶刊,毫无疑问是个人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比如,以上两人就均是所在学校《Nature》论文“零”的突破者。因此,给予重奖,其实并不算意外。
必须承认,此事在今天之所以引发争议,与破除科研领域“唯论文”考核评价机制在社会形成越来越强的共识,有着直接关系。事实上,这方面也有相应的制度引导。如2020年7月,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就在相关通知中明确,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
但是,将高校重奖顶刊论文一概视为是“唯论文”的体现,这已然有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
首先,重奖《Nature》这样的顶刊论文,与其说是重奖论文发表上的突破,不如说是奖励背后科研成果的突破。
比如,此次朱家鹏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应的是其和耶鲁大学合作的一项中长期研究成果。该研究突破了蛋白质纯化的传统概念,直接以线粒体成像,首次实现了线粒体原位膜蛋白的高分辨结构解析,“不仅揭示了健康细胞中的情况,还通过模拟心脏缺血的细胞条件,预先对心脏进行处理提取线粒体,观察到病态呼吸链的变化,让科学家们能够直接明确呼吸链的作用机制,为现代医学发展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其次,大众在看待破除“唯论文”上,也需要破除一种认知误区,即认为论文不再重要了。实际上,需要改变的是以论文为唯一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而不是彻底否定论文的重要性。
要知道,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基本载体,在科研活动中,及时把研究进展以论文的方式总结、呈现并最终发表出来,既是固化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科研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种途径。
因此,正如此前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的,不唯论文并不是不要论文,而是要鼓励写有价值、高水平的论文。
由此可见,科研机构、高校对于登上国际顶刊的论文发表者予以“真金白银”的奖励,只要其对应的科研成果含金量有保证,就不仅不应该被看作是“唯论文”的体现,而且应该鼓励。因为,给予与重大科研成果相称的足够激励,也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积极性的内在要求。
当然,还要注意的是,各高校给予科研人员的奖励标准有所差异,往往也与人才竞争需要有关。
如上述两起百万奖励的“大手笔”,都出自非顶级名校,这或与其本身在人才竞争上的综合优势相对不足有关。而高标准的奖励,则在客观上有利于其引才、留才。
在此意义上,各高校间的多元化奖励标准,也未尝不是实现高校良性竞争、人才合理流动的现实之需。对此,外界需要多一些包容。
事实上,也大可不必将重奖论文与其他方面的激励机制对立起来。如近年来,已有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向在教学上有突出表现的一线教师开出了百万级奖励。这两种做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编辑 / 徐秋颖校对 / 贾宁
推荐阅读:
警惕“天水麻辣烫倒闭成流量密码”的错误导向 | 新京报社论
斯坦福博士当乡镇公务员,个别现象不必夸大解读 | 新京报专栏
中国球迷不看欧洲杯了?| 新京报专栏
快递单广告套路满满,快递公司难辞其咎 | 新京报快评
网红灭火器流行:安全面前无“网红”|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