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封存近亲属侵害记录,让被害人更好重启人生 | 新京报快评
据澎湃新闻报道,针对这种情形,江苏省司法厅在公开材料中表示,对于被害人受近亲属侵害记录特别封存制度的建立,将努力推动各部门形成共识。
据了解,该制度倡议源自江苏省政协委员程雪梅的建议。江苏省司法厅在答复当中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角度,认为该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未成年被害人在升学、就业甚至入伍时所受歧视问题,大幅度降低隐私扩散风险,实质保护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权、发展权等多项权利。
当然,受近亲属侵害的被害人不局限于未成年,但是相比较于成年受害者,未成年受害者更加隐蔽,甚至不少犯罪行为从未成年时期就已经发生。
事实上,这一制度在江苏省内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部门就共同签订了《关于对被害人受近亲属侵害记录特别封存的办法》。该办法的契机是一名15岁的未成年人,将来想当兵、想去比较好一点的工作单位,因为被父亲实施的监护侵害,父亲判重刑,因而担心未来政审通不过。
海陵区的相关部门领导人针对这种情况,一致认为,遭受近亲属侵害的被害人,如果在犯罪者被处罚后,还要在今后的人生中承受犯罪“恶果”,对被害人而言无疑是一种二次伤害,甚至是终身伤害,这显然不合情、不合理。
这本来应该是不言自明的情理,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上依旧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受害者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既然影响的范围这么小,涉及的人群也不是特别多,有必要为这些特别的“罪犯子女”网开一面吗?
然而,能不能获得这些工作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有没有资格争取这些工作是个人权利问题。哪怕法律的漏洞只影响一个人的权利,也应该补上这个漏洞,这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所在。
实际上,这个漏洞影响的不仅仅只是受害者的未来,其实也会影响受害者的现在。
在刑法当中,有不少是针对家庭成员的犯罪,比如遗弃罪、虐待罪等;还有一些近亲属犯罪,比如性侵,由于更加隐蔽,家庭之外的人很难察觉。这一类的犯罪,如果没有受害者或者其他近亲属的报案,外界其实很难发现。
从既往案件看,遭受近亲属侵害的大部分为未成年人、妇女等弱势群体。这些受害者很多时候会担心,报警之后,如果侵害的近亲属被判刑,会影响自己或者子女的未来,因此往往会选择息事宁人。
一个制度上的漏洞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他制度对于受害者的保护目的。就此去看,补上这个漏洞,不只是恢复这些受害者本来就应该拥有的权利,更是消除他们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后顾之忧。
目前,被害人受近亲属侵害记录特别封存制度,在江苏省层面只是材料当中的意见,还需要其他部门形成共识才可能成为落地的措施。但是,江苏泰州海陵区的实践经验已经为该制度构建提供了试点样本,让近亲属侵害记录不再成为被害人人生“绊脚石”。而从更大范围看,这样的共识,显然不应仅仅限于江苏一省。
撰稿 / 柯锦雄(律师)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西安交大李艺飞事件:学术的归学术,法律的归法律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