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发培训消费活力,与治理学科类培训不矛盾 | 新京报评论

吴振 新京报评论
2024-10-31

社会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认知与想象,该刷新了。

▲某地一学校学生在进行足球训练。图/新华社

文 | 吴振

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关于“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中提到教育和培训消费,被市场解读为利好。不少人认为,这是教培行业再次迎来了春天。


“双减”和禁止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培训行业的政策动向格外受关注。但很显然,这次一些分析将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等同于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解禁”,又是一种误读。


事实上,文件关于“教育和培训消费”的说明中,主要强调的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及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购买等内容,这与最受关注的校外学科类培训可以说是完全不搭。


公开信息显示,就在这个暑期,多地教育部门都继续发文强调严禁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并且不少地方还公开了对违规校外培训的查处情况。


就此来看,从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中去“捕捉”校外学科类培训监管放松的信号,未免过于一厢情愿了。这不仅可能会给一些家长和相关从业者、市场主体带来误导,也会影响到政策本身所致力于传递的善意。


正如有专业人士指出的,“双减”政策中提到的“教培”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而此次《意见》中提到的“教育和培训”,则主要是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非学科类的培训。换言之,政策的本意,应该是要促进后一类教育和培训的发展。这既是一个可以挖掘的消费空间,实际也为教培行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些教培机构的转型,完全可以从中寻找机遇。


长期以来,说到教育培训,社会主流话语体系中,似乎很容易将之狭隘地等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这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这类培训的社会参与度、话题度最高,市场活力也最突出。


但实际上,教育培训行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像非学科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都属于教育培训,在今天都有着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据此,社会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认知与想象,该刷新了。


退一步讲,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与继续坚持对校外学科类培训的严管,其实也并不矛盾。前者是要侧重于满足更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后者则是要继续服务好“双减”,降低教育“内卷”“内耗”。


甚至可以说,当社会把过多的精力、资源等都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中,不仅与“双减”的要求形成冲突,其实也在抑制更广阔的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空间和消费空间。


当然,在“双减”政策执行已数年的今天,社会对于校外学科类培训的政策变化依然表现得高度“敏感”,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还是值得玩味。


一方面,这或表明家长和培训行业的市场主体,对于“双减”政策的执行定力,依然还抱持着一种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学科类培训确实还是一些家庭的“刚需”选择,一些“隐形变异培训”,也仍旧不同程度存在。


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毕竟,社会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都需要时间。同时,只有相关教育改革与“双减”政策的执行同步,方能最大程度消解社会“卷”学科类培训的动力。


就此来说,在全盘总结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和吸纳学校、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科学检视学科类培训行业的监管是否仍有优化空间,或同样值得政策设计者予以关注。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马斯克一句话,让英国政府官员破防了 | 京酿馆
“全红婵大哥直播带货”,没必要忙着反对 | 新京报快评
骑手地图暴露住户隐私,信息标注岂能“裸奔” | 新京报快评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 新京报社论
诋毁运动员的贺某某被刑拘,也是对畸形饭圈文化亮剑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京报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