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哀牢山爆火,别把“禁区”当“景区” | 新京报快评

杨劲松 新京报评论
2024-10-31

想象中的体验再美好,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就完全不应该考虑。
▲不少“好奇心满满”的游客纷纷选择在国庆假期来到云南哀牢山一探究竟。图/网络视频截图
文 | 杨劲松

近日,视频博主“山取画材”独自进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也让云南哀牢山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不少“好奇心满满”的游客纷纷选择在国庆假期来到这神秘的“小众”地区一探究竟。10月5日,景区云南哀牢山仙境发布安全提示,哀牢山深处危险,别贸然前往未知地带,未开发区域不要深入。


所有的旅游活动,都离不开游客的参与。通过在创意、行程安排、要素组合等方面的深度参与,游客得以标记自己,彰显个性,与目的地建立起独有的联系。越是参与度高,能够发挥游客主动性的旅游活动,往往越能激发起游客的兴趣,创造出更美好丰满的旅游体验。


这种独特的体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独特联系是对千篇一律、雷同无趣的“批量化”旅游行程的否定和反抗,也是游客力图以专属于自己的方式发现世界,同时发现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观察,包括近日在网络上走红的哀牢山探险在内的各种“特种”旅游活动当然有它们存在的理由。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这类旅游活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游客们乐此不疲地探索世界,扩展着自己的认知范围,试探着自己能力的边界。从江湖海洋到高原高山,从热带雨林到沙漠戈壁,几乎每一种地理存在,几乎每一种场景和生产生活状态,都有可能成为游客们出行的灵感和驱动力。所有过往的人迹罕至之地,都有可能成为当今游客们旅游的目的地。


越是有神秘感,越是有挑战性,越是平素难以到达,就越有吸引力。而社交媒体的广泛分享和推波助澜,又极大地放大了这类旅游活动的规模。太多游客大规模涌入未知之境,原本人烟稀少的“禁区”变成了人满为患的“景区”。


遗憾的是,这些“探险”活动往往没有如正规景区一般的安全保障,游客常常暴露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之中。比如,哀牢山区域有开发成熟的旅游景区,在这里安全有保障。


但在旅游景区之外,特别是“未经批准,禁止进入”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其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磁场不定,迷路、坠崖和遭遇野生动物攻击都可能发生,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也难以充分防范的风险。如果贸然进入其中,危险是可以想见的。


在哀牢山“爆红”前,国内一些非景区开发的户外穿越线路就反复出现过人员伤亡的情况。仅在今年,就已经发生过多起。比如5月,一女子在江西武功山徒步的过程中出现失温,经救援送医后不幸离世。6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林区保亭县什玲镇毛辉村附近,有25名徒步人员被困。经全力搜救,成功转移了24名被困人员,但有1人因坠落死亡。


这些惨痛的教训,都在提示着人们,在参加这类风险较大的活动时,一定要有必要的常识和知识储备,一定要有充足信息和物资保障,一定要对风险有足够的认知和必要的训练,一定要确保紧急情况下能获取专业的帮助和救援支持。一句话,确保安全是第一位的,美好的体验只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想象中的体验再美好,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就完全不应该考虑。无论怎样,以身犯险都不值当。


当然,类似探险般旅游活动的增加,也说明游客对旅游活动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有高质量、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如果不能够及时满足,那么游客贸然探险,前往“野生”景点游览,参与无人区自驾等活动就依然有存在的基础。


可以说,如何为游客提供足够的具有充分安全保障、内容和质量满足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是管理部门、旅游目的地和市场主体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对此,除了相关部门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也需要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既满足游客的探索欲和获得感,又真正保障这种探索拥有足够的安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始终是这类旅游活动的发起者,既享受着个性化旅游活动带来的美好体验,也直接承受着与之相伴随的风险。游客也是这类旅游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在成行之前,一定要对风险心里有数,对控制风险要有足够的准备。


世界可以是旷野,但对大自然应该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安全大于天,云南哀牢山景区发出的安全提示,应该成为每位游客的行为“红线”。


撰稿 / 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推荐阅读:

打卡网红铁道逼停火车头,游客不能“越轨” | 新京报快评

市民打着手电游园,人民公园路灯不能省 | 新京报快评

游客喊差评、住厕所,不只是景区“极限”测试 | 新京报快评

火热“黄金周”,彰显中国经济潜力 | 新京报评论

不得擅自进入“无人区”,青海这个提醒为何必要?|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京报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