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声”第29期—《回龙古渡》(作者 王坚)

闽西日报 2019-12-15


编者按


《岩声》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等一些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在1923年创办的,是闽西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为了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夜读栏目“岩声”于4月27日晚开播啦。“岩声”将于每周六夜晚和您如期相遇,主要刊播闽西籍作家和外地作家描写闽西的美文,在一些特殊节日,我们也将推出“特别专栏”。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您投稿(lymxxww@163.com),格式:“岩声”+文章标题,我们将择优刊播,共享美文,共度良宵。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您好,听众朋友。感谢您收听由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您推出的“岩声”。今夜,我们共同来欣赏王坚的《回龙古渡》,一起朗读。



作者心声







作者王坚:“岩声”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回龙古渡》的作者王坚。小时候,我常跟着母亲从长汀宣成步行到回龙,在回龙渡口乘坐小汽船到扬古渡口的姨妈家,记忆中的大河浩荡、江天辽阔,在母亲清亮的歌声中压缩成了一张永不褪色的老照片。人到中年,再次来到回龙渡口,行走在江岸码头和古街老店中,浓厚的码头文化气息顷刻拉长了心底的思念。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作为一个有乡土文化情节的闽西子弟,我很固执地认为,古渡文化是感受闽西客家文化的一扇窗口,这里有风云际会,有恩爱情仇;有朝晖夕阴,有气象万千,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乡村文化记忆和文化旅游资源。这种认知,或许和年龄大小无关,只是在今天的建设发展中,古渡的风貌越走越远,远得让步履匆匆的我们无从亲近和爱恋,带着这样一种心绪,我有一句没一句地写下了《回龙古渡》。文字是粗糙的、肤浅的,但我心里的乡愁和期盼是真实的,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感受乡土文化的浸润,一起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一起祝福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回龙古渡

作者:王坚







汀江河浩浩荡荡,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南流,在上杭县的回龙圩绕了个大弯,水势趋缓,江面宽阔。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回龙圩成了沟通东西交通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汀江的水陆大码头、闽西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春秋更替,回龙古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昔日的风采依然令今天的游客赞叹。


古树掩映的回龙古渡〡王坚


站在回龙渡的东岸,举目远眺,一棵棵参天古树树干遒劲,浓阴如盖,昂然屹立在江岸,见证着回龙古渡的往日风华。一棵百年古樟在江岸的高处斜伸向江面,恰似一帧“悬崖式”的树桩盆景,点缀在古渡一隅。古树下,荒草蔓蔓,残留着一些渐渐风化的系缆石桩,森森古意中透出无限的岁月沧桑。树下码头的石阶,全部由巨大的河卵石砌成,行走其中,当年被无数布屐革靴踩踏过的石阶晶莹剔亮,光可鉴人。古代汀江航运发达,闽赣两省及内陆的木材、米豆、松脂、茶油等货物由此下江,到广东境内靠岸发售。而内地所需的布匹、药品等货物则沿江而上,在汀江两岸的码头登陆,再由车马人力发散到各地。遥想篷船片片,纤绳悠悠,我们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如歌如诉的船工号子,而江天之间曾经有过的鼎沸市场更引领我们缓步漫游,去寻找回龙古渡的繁华背影。



古渡头的商铺是汀江航运发达时期的一个缩影。这些青砖黑瓦的沿江店面,一式的镶板阔堂店面,柜台高深,尽管屋内的陈设早已不是往日模样,但旧影依稀可见。犹似一群落魄的前朝遗老,虽然有些衣衫不整,但骨子里的精气神却是如何也涂抹不掉。一家篾铺里,店家还在经营着编“纸床”的活计,把竹片剖成细如牛毛的竹丝,再编结成床形,刷上漆树汁,就是坚韧耐用的“纸床”,是本地生产“玉扣纸”必不可少的用具。


图〡王坚


除了篾铺,还有木行、布店、粮店、京果店、理发店、酒楼,不一而足。让我们颇感惊讶的是,临江商铺靠江的外墙都是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砌成,外形看去呈白灰色,当地俗称“白石屋”。古渡先民有一项特别的本领,就是用河卵石建造高达十几米的“白石屋”。白石屋坚固异常,不怕洪水冲刷浸泡,是回龙人千百年来面对汀江的惊涛狂澜总结出的妙招,凝聚了高度的建筑技术和智慧。


图〡王坚


在回龙渡的西岸码头附近,有一座据传始建于宋末明初的“天后宫”,天后宫坐南朝北,供奉着妈祖女神。和所有江河码头一样,妈祖都是人们心中的水上保护神,依靠汀江航运而发达兴旺的回龙渡自然也是如此。当年回龙古渡两岸舶满了装载货物的篷船,船老大每次出航,都要备好“三牲”,带领船工虔诚膜拜妈祖,企盼女神保佑一路平安,至今依然香火旺盛。回龙天后宫的正面为红色沙砾岩仿木结构牌坊,单檐歇山式加两坯,面阔三间,月梁三层,石雕工艺极为精湛。门楣上的双龙并双狮戏珠石雕构思巧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月梁第一层为花鸟兽石雕图案环绕的“普利济”三字楷书阴刻,第二层为石雕圣旨图案“天后宫”阴刻,第三层为宝顶。历经风雨侵蚀,整座牌坊门楼依然巍峨轩昂,气势不凡,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考古价值。每年妈祖生日,古渡两岸的百姓都要在妈祖宫前的河滩上搭戏台,上演汉剧、木偶剧、采茶戏等传统剧目,酬谢妈祖的庇佑。方圆百里的群众也争相而来,参与盛会,回龙圩也因而闻名遐迩。伫立在牌坊下,我们又好像听到古乐声声,锣鼓喧闹,在米酒的浓香和欢乐的笑声中,古渡的子民们延续着自己的节日盛典,也延续着千年的幸福向往。



在回龙渡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客家传统的渔事,这一带的水域盛产一种叫“南风子”的小鱼,这种鱼体形只有童指粗细,肉多无刺,味道鲜美,是当地群众喜爱的美食。每当夏秋之交,成群结队的“南风子”溯游而上。夜幕临近时,古渡的百姓们或撑竹排,或驾轻舟,带着各式渔具来到江上捕捞。江面上渔火点点,人声喧闹,蔚为壮观,“回龙渔火”遂成景观。如今,由于回龙渡上游修建了水电站,断了“南风子”的溯游之路,这一客家传统渔事也日渐萧条。不过,回龙圩两岸的酒家,仍有许多来自汀江河的美味河鲜,除了“南风子”,还有白须鲣、黄鲶、刀鳅、光鱼等珍稀野生鱼类,也是不可多得的绿色美食,传说中的回龙“全鱼宴”菜式丰富,原汁原味,滋补营养,更是让饕餮客们闻风而来。每当夜幕降临,回龙渡万家灯火。附近村镇的美食家们都会驱车来到回龙,争相占据临江的席位,沐浴着清爽河风,星光月辉下,亲朋好友推杯换盏,直到群山寂静,空谷回响……



作者简介


王坚,福建长汀人。中校军衔。长期致力于原中央苏区口述历史的抢救挖掘和采访宣传工作,2011年出版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浴血归龙山——长征后福建省级机关和部队在闽西的艰苦抗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12年个人诗集《岁月苔藓》(大众文艺出版社)。2014年撰写长篇通讯《古田会议前夜的292天》,由新华网全文刊登,全国300多家网站转载。2016年出版历史散《聊慰乡愁》(厦门大学出版社)、纪实报告文学集《青山妩媚——原闽粤赣边纵队在汀老战士口述历史》(厦门大学出版社)《揭开毛泽覃烈士遗体埋葬地真相》、《坚守高地》等作品分别获得获华东地区党史报刊优秀文章三等奖、福建省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二等奖。2018年6月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全国老区宣传工作特别贡献奖”。


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原文刊载于《闽西日报》10月21日4版人文图片除署名外为回龙村委提供音频:听听编辑:黄婷
检查:罗爱萍审核:陈良锦监制:林琳推荐阅读
“岩声•游子情”系列之十三:《四桥》(作者 马卡丹)
“岩声”第23期—《汩汩新罗泉》(作者 黄艳华)
“岩声”第24期—《流向远方的河》(作者 唐宝洪)
“岩声”第25期—《才溪赏荷》(作者 蓝朝金)
“岩声”第26期—《跨越一甲子的爱(节选)》(作者 刘少雄)
“岩声”第27期—《寄语重阳(节选)》(作者 风语)
“岩声”第28期—《人生若只如初见》(作者 林子)

点这里互道晚安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