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下讲座|“爱好”作为一种主义?—— 别样中国摄影史

TAIKANG SPACE 泰康空间
2024-08-31





“专业余·出现代:

骆伯年与同代影人1930-1940s”系列讲座



“爱好”作为一种主义?——
别样中国摄影史
Is "Amateurism" Possible? :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7. 10.2021  14:00 周六

嘉 宾
杨云鬯 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荣誉研究员

主 持
刘倩兮 
展览策展人


地 点
泰康空间2F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B2

参 与
讲座对公众开放,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直 播 通 道
B站直播间

微博直播间

直 播 回 放
对谈结束后,进入泰康空间B站和微博主页,均可收看直播回放。










长久以来,中国摄影史研究倾向于把照片看作是社会建构之物。该研究路径认为,照片的主题和形式,包括它们背后所挟带的观者的审美趣味与图像志解读,能够揭示这些照片被创造出来时的历史条件。诚然,摄影图像的内容和风格可以映射出特定的历史意识,但这种映射也能够僵化为教条,限制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或重写历史。




黎朗,《1974》,2017


一些有着“时代典型特色”的照片被摄影史家们用以简单地确认集体认同和唯一的史实。如此一来,摄影不但没有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反而帮助历史学家们获得了解释的权威,让他们得以用一种“干净”的方式定义了时代,杜绝了图像本身所怀揣的丰富意义和生动记忆。




侯登科,《麦客》,1982-2000


左:蔡东东,《生活史》,2021年,无像工作室;

右:晋永权,《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次讲座以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关注中国摄影史中常被忽视的“爱好者摄影”。通过历史和民族志材料,它会涉及到如下问题:对“业余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的研究现状如何?为什么这个研究方向值得我们重视?在现有的摄影史、艺术史、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乃至数字社会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等各种学科理论及范式的犬牙交错下,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为爱好的摄影?爱好者摄影如何定义?在历史的发展中,它的内核及形态有何改变?

 

本次讲座的目的,是对中国摄影史的别样书写方式提供一种可能性,号召人们看见那些被遗忘的,捕捉那些正逃逸的,警惕那些已有定论的,重写那些已成话语和结构的。





杨云鬯,1990年生于广东,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荣誉研究员。他在2020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与视觉研究的博士学位,曾求学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山大学,研究领域包括艺术人类学、视觉人类学、中国摄影研究及批评等,目前致力于探索中国摄影史上的“业余主义”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志转向”。










 相关展览 

专业余·出现代:

骆伯年与同代影人1930-1940s 



展期:6.10-8.7 / 2021

艺术家:骆伯年、胡伯翔、胡君磊、黄仲长、金石声、郎静山、刘海粟、刘旭沧、卢馥、舒新城、吴中行、张景琠、张印泉

策展人:刘倩兮

研究员:杨岳

展览设计:戴西云

视觉设计:丁丁

艺术总监:唐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泰康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