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忆这几分钟的路,南大校友陆元九眼噙热泪: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几分钟就像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新闻联播》近日播出的这一幕让不少人感动落泪“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南京大学校友陆元九回忆起回国路时眼含泪水、激动哽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32613x08ta  




世界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



1920年,陆元九生于安徽滁州,1982年12月入党。陆元九的父亲十分注重并鼓励子女读书。受家庭良好环境的熏陶,他5岁入小学,11岁读初中,初中毕业后考取了有名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今南京市宁海中学,校友中有12位两院院士,其中两位是“两弹一星”功臣;还有汪道涵、熊向晖等著名人士)。中学时,父亲常用“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教育他要珍惜时间刻苦读书,这对陆元九树立学习的自觉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陆元九考入已由南京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成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求学,陆元九盼望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心日益坚定。四年里,他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和空气动力学课程,还自学了飞机结构设计,并选择了飞行力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加深了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1945年到达麻省理工学院后,一心想要“学点新东西”的陆元九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而师从有着“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之称的德雷伯教授,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并成为航空系新创仪器学专业的首位博士研究生,走进了该学科领域的前沿

1980年,陆元九(后排右一)陪同德雷伯教授(前排右二)到上海仪表厂参观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回国路”



新中国成立后,陆元九决定回国,“我是中国人,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
在美国,陆元九从事的研究属于军事机密。为了回国,陆元九先退出了军事科研小组,转入研究原子弹破坏效应的实验室,机密等级降低了。
为彻底脱密,1954年,陆元九离开了实验室,转而进行民用科技研究。1956年,陆元九一家在海上辗转了23天之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2009年,陆元九接受采访回忆回国路时说:“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短短几分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几分钟,就像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



带着惯性导航这一先进技术和满腔爱国热情,陆元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


他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1964年,陆元九的心血之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


他曾说过:“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在自己的祖国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
1982年12月,花甲之年的陆元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做一名无愧于光荣称号的共产党党员。”




“上天的产品,一百分才及格”



熟悉陆元九的人都知道,他“个性倔,本质特征就是要求严”。


工作中,他反复叮嘱大家:“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如果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 “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2006年,陆元九院士在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激光陀螺实验室与同事探讨问题


如今,101岁的陆元九对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仍有嘱托。他说——要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2021年1月9日,陆元九院士在家中


万里归来,矢志报国

向老先生致敬!



图文来源 | 新闻联播、南京大学

美编| 王梓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