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翔校友再任港大校长,续写高等教育中的南大故事!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02-25

望泱泱华夏,人才辈出

瞰茫茫方载,教育为本

君可见,济济人才学以报国

君可见,高等教育蒸蒸日上

学府为逐梦之舟

祭酒为把关之舵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这位南大校友

在教育的汪洋中

掌舵港大

领航莘莘学子通往梦之远方



人物简介


张翔,1963年12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光电学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rnest S. Kuh Chaired教授 、机械工程系主任,香港大学校长。


临危不惧 科学部署 

点亮港大治学路

10月3日,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发表声明,称经与教务委员会商议后,一致决定现任校长张翔继续出任校长一职,为期5年,2023年7月起生效。香港大学校务委员在声明中表示,考虑到未来的挑战和发展,大学领导层的连续性非常重要,相信张翔能继续发挥其领导作用,带领港大更上一层楼!


声明表示,过去3年,张翔展现出应对危机的能力,即使新冠肺炎疫情为教职员和学生带来挑战,但港大在研究和教学方面均表现出色。此外,张翔推动港大开展多项具开创性的战略项目,包括薄扶林校区“Tech Landmar”项目、设立港大深圳校园、全球招聘顶尖教授计划等,令港大成为世界级学府,吸引了大批人才前来深造,为香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建设性贡献。



中等偏上 心怀远方 

一展与众不同智

按照常人理解,在学术上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学者在学生阶段的学习成绩往往是非常优异的大学霸。然而,张翔却坦言“我从来不是最优秀的,最多仅是中等偏上”。


1981年,张翔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在南京大学7年的学习中,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在美国求学期间,他也依然徘徊在中等偏上水平。


在张翔看来,学习成绩中等是常态,不一定做到第一,但在每个阶段都能够得到成长和提升,时刻站在新的高度和起点,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就好比闯关游戏,一关接一关,下一关和前一关比,总有更大的挑战和困难,要时刻保持进取心,保持学习的兴趣,打好基础,机会随时都会出现,要时刻做好准备。


2010年,美国国家工程院从世界顶尖科学家、工程师中评选出68位新增院士,张翔名列其中。在张翔看来,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或是获得美国科学界的最高奖项都只是前进道路中的一个段落,他自我调侃道:“我还是保持着中等偏上的成绩。”他称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他更看重的是对未知的探索。



结缘南大 苦钻学术 

开拓科研发展途

从南大毕业后,张翔从生他培育他的南京走向世界。投身科研以来,张翔创造了至少四次世界第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制备出具有光学负折射系数的三维材料,结束了有关负折射材料是否可能实现的争论;将光的负折射原理推广到声学,第一次实现了具有负弹性模量的声学超构材料和器件,展示声波调控新方法;研制出世界第一块超透镜,首次演示了突破光的衍射极限的成像效应;实现了首个电控谷-自旋光电管,开辟了谷-光电子学的新领域。


其研发出的纳米隐形材料(光学隐形斗篷),曾被美国《时代》杂志列为“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将人类制做隐身衣实现隐身的梦想推向可能,使物体在整个可见光谱下无法被侦测,对军事、民用领域的应用以及光学错觉系统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立场坚定 心朝祖国 

书写教育兴国篇

2014年,张翔获得Nancy DeLoye Fitzroy and Roland V. Fitzroy奖章,在接受访问时,他表示,父亲是自己童年时的好榜样。其父是中学老师,负责教授历史,不懂得科学与工程,但教导儿子要跳出框框和用不同的方法思考,直至现在仍影响自己。他在指导学生相处时,不会自视为导师,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喜欢学生挑战自己甚至相互辩论,让学生在质疑与辩论中碰撞出科研发展的珍贵火花,为祖国的科研苍穹点亮了一颗颗耀眼的新星。


在2019年修例风波中,张翔作为香港大学校长率先明确的表达了学校反“港独”的立场。曾发表声明谴责破坏性行动,对立法会大楼发生的暴力事件感痛心,呼吁各方理性,努力解决纷争,莫再诉诸对抗。


“我们反对‘港独’,我清晰而明确地声明这一点!”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出席港大毕业生活动时,明确表达了学校反“港独”的立场,并赢得台下观众掌声。


他说大学容纳多元意见,但亦要提醒校内各人必须守法,“情况好比美国可以拥有枪械,但不代表可随意开枪”,重申表达意见同时应尊重法律,在香港大学中发出了“遵守‘一个中国’原则”的第一声有力呐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力争培养兼具正确价值引领与过硬专业本领的有用之才。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谨记母校哺育恩


回忆南大求学经历,张翔坦言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南京大学原副校长、物理系退休教授冯致光。冯致光是南大最早一批出国访问的学者,回国后,他一改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受冯老师的影响,我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都要求自己每节课至少5个提问。虽然一开始提的问题有些傻,但逐渐就能找到窍门,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在张翔看来,说自己在求学阶段,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的知识,而是在与导师主动交流切磋、在与同学们辩论质疑中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他认为科学创新和发明的灵感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在科学研究中,要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创新思维。“不能只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要学会思考,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


求学期间,张翔喜欢参与社会科学方面的探讨。在南大读书时,他和几个同学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一起探讨与学业无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论题。在伯克利读书期间,他经常去听流浪学者组织的各种思辨论坛。张翔说,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到了一定高度,便会更多地受到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影响,人文科学的思辨性对激发质疑思维,培养提问和思考的习惯很有益处。


张翔一直牵挂着母校南京大学。2011年,张翔推动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了两校合作协议,落实了青年教师和学生进修和互访计划。2012年,张翔受聘为“南京大学校长人才工作顾问”。2015年10月17日,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仙林校区体育馆举行,张翔代表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校友发表讲话。



携手校友 并肩作战 

共展励学敦行心

2018年4月,张翔被聘为首批“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首批“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只有八位,都是在其各自领域最为顶级的世界级科学家,有几位还是极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和张翔站在一起的,有一位叫鲍哲楠,是南大化学系杰出校友,《自然》杂志2015年年度十大人物,世界杰出女性科学家。


张翔(左二)   鲍哲楠(右二)


在资料的搜集中,我们还发现香港大学现任校长张翔与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均在南京大学接受了科学系统的学士和硕士教育,博士及科研生涯在国外进行,能力突出、成果卓著。


不同学科不同届的南大校友皆能在中外学者中脱颖而出,受到香港大学的青睐,说明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水平实力雄厚,广受学界认可。


张翔(左)  宫鹏(右)


诚朴雄伟,探索科学奥秘

励学敦行,弘扬爱国正气

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张翔先生的言传身教,孜孜求索

奏响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昂扬之弦

南大之风,轻拂过每一位南大人的心田

南大之训,烙印在每一位南大人的心间


小蓝鲸们

让我们以张翔先生为榜样

张教育兴国志

翔严谨治学风

让南大之星

在祖国发展的浩瀚长空中

荧荧闪亮



文编|马跃琪

美编|邵镕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及图片转载自网络、TOP大学来了、侯印国老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