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这样一群闪闪发光的人!他们致力科普,他们满怀热爱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02-25

科学最迷人的魅力在于未知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欣赏壮丽河山 体会气候变化

却无法直接体悟到

这千变万化背后的奥秘

然而 有这样一群人

用简单易懂的话语

尝试带我们揭开科学的面纱

他们就是科普工作者

在南大

也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用科普传递知识

他们心怀热爱 追寻真理

这样一群闪闪发光的人

带着一颗颗滚烫的心灵

以院系为单位

组成了风格各异的讲师团

小蓝鲸邀请到了来自李四光讲师团涂长望讲师团的同学,带大家走近讲师团的科普之路。


李四光讲师团

李四光讲师团团队合照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是由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团队活跃数年,主要以校园、博物馆、科技馆为主要场所开展面向公众的地球与环境科学科普工作。近日,“小蓝鲸”邀请到了19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范栖桐同学,为大家讲述李四光讲师团的地学科普之旅。


讲师团科普工作目前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是中小学生,通过为孩子们讲述与地球相关的故事、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等等趣味手段实现知识普及。除了在南京市内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开展讲授,讲师团还会远赴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们输送知识、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李四光中队讲师团在双柏县康和社区


今年暑假,南京大学李四光讲师团就来到了云南双柏开展科普宣讲。这既是一次讲师团的志愿活动,也是一次特殊的社会实践。虽然有学院的支持,但仍要面对很多挑战,做很多准备工作。讲给孩子的科普,虽然知识浅显,但需要更加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更耐心的打磨。一个优秀的科普课程的背后,离不开同学们的智慧与汗水。


“第一轮试讲时同学们会把稿子写出来并做好PPT,(试讲后)我们会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之后会进行一个二轮试讲,验收修改后的成果;对于一些比较正式的活动,我们还会请学院的老师来听试讲情况,并请老师们进行专业指导,将课程进一步完善。经过上面这些过程,我们的课程也就打磨好了。”


范栖桐对于讲师团备课的过程早已烂熟于心。


一次次科普宣讲中,讲师团的同学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大众科学素养的见证者。由于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等等差异,每一个人对于科学知识的汲取和理解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讲师团要做面向大众的的科普工作,就要尽可能考虑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需求。而孩子们宝贵的好奇心、求知欲,对问题独特的视角,也常常出乎同学们的意料。”范栖桐感概到:


“有时候我会想,自己小时候就是他们这样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一些好奇心、求知欲。”


讲师团成员为当地学子带来科普课程


“严谨是最重要的品质”

李四光讲师团目前分为三个部门,分别负责团队运营、活动宣传和科普宣讲,幕前幕后配合默契。得知讲师团在近期进行招新,“小蓝鲸”也对讲师团选拔讲师的要求十分好奇。“面试最看重的是严谨认真的态度。我们去讲一个故事,不能是胡编乱造的,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科学普及的工作。做科普工作的人本身就要具有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范栖桐本人也与地学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兴趣而选择了地学专业的她,从小就对科普方面的视频、讲座很感兴趣,但是家乡并没有大型的科普活动,因此基本上都是自己去书店找书看,或者观看中央十套的纪录片。“所以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把科学的故事讲给大众——不仅仅是中小学生,还有一些想听科普的大人们——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谈到对未来的期待,范栖桐希望讲师团能够举办更多线下活动,为大家提供交流的机会,;而对于线上宣讲这个新颖而富有潜力的形式,也希望在不断探索中越办越好;最后,希望讲师们都能根据各自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深挖精研,形成自己的专属品牌。


涂长望讲师团

涂长望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生前曾大力支持南京大学等学校的气象教育工作。涂长望讲师团的命名,不仅包含了对涂长望的尊崇敬意,更是期待学子们能够传承气象教育的精神。

讲师团主要围绕气象热点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气象科普方面的各类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美丽的大气环境添砖加瓦。

小蓝鲸邀请到了涂长望讲师团的朱一凡同学,为我们分享涂长望讲师团的背后故事。


“我已准备启程”

科普活动的前期准备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就是确定对象,讲师团的科普活动主要围绕中小学生,而不同年龄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讲课之前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向谁讲”;进而根据受众的年龄层确定选题,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会让观众们更感兴趣,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做切入点,这其中都有很大的学问。对象和选题都确定之后,才能进行最后一步——根据选题进行专业知识的核对和准备


虽然科普工作是从常见的天气现象切入的,但是其中也涉及了很多专业知识,这就要求讲师们时常更新自己知识结构。“作为学生,我们的知识水平是在不断地提高着的,当我大三时,回看我大二准备的科普内容,可能会觉得不够全面和细致,就会加入我新的理解,使内容更加完善。”


气象科普大赛


“最重要的就是热爱”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朱一凡反复提到“热爱”这一词语。不久前,00后职业风暴摄影师Range四方来到大气科学学院,他的讲座给朱一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道,这位摄影师让他很有共鸣,他们不仅热爱大气这个学科,而且热爱科普的事业。“因为热爱,所以想要把更多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这是我一直留在讲师团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讲师团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地方”。对于想要加入讲师团的学弟学妹们,朱一凡鼓励道,这里并不一定是只有掌握很多专业知识的同学才可以加入,除了讲师,讲师团也需要沟通能力强的伙伴进行外联工作,需要擅长剪辑的同学承担宣传工作,这些同学都是讲师团能够顺利开展科普活动的坚强后盾。


今年招新面试时,一位大一的学生给朱一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的理想是编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气象科普书。”要知道,这一类型的图书出版国内还是有所欠缺,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形成了走进气象的一个很难跨越的门槛。


“我觉得她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门槛推平,让大家能够从科普书开始认识大气并热爱这个学科。”


如此真诚的热爱让朱一凡很受感动。



“讲不尽风云变幻

  说不完气象万千”

朱一凡认为,在讲师团,付出和收获是双向的。作为一个讲师,在面向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时,朱一凡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要把知识讲给别人听,就需要你更加深刻地消化你学到的知识。”除此之外,面向大众的科普活动也提升了他换位思考的能力。


“在讲的过程中,我也学会去倾听听众的需求,然后做出一些调整,使科普内容更加容易被听众接受。”


从听众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换位思考的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


说到期待,朱一凡表示:“我希望我们的讲师团能成为气象爱好者聚集的地方。”除此之外,他也想在今后的科普活动中,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形式宣传气象知识,也可以通过视频、文章等形式,为科普活动提供更多样的传播途径。“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以热爱和坚持为动力,每一次充分准备,每一次面向听众,无论是探讨地震之后的世界,还是追求气象变化的奥秘,讲师团走到哪里,科学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



采访 | 叶恬雯  杨楚怡

文编 | 马文静  郭彦辰

美编 | 安 钰

受访同学 | 朱一凡  范栖桐

图片来源 | 涂长望讲师团  李四光讲师团

责编 | 侯梦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