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4年前的回顾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光明日报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02-25


1978年5月10日,南京大学杰出校友胡福明主笔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又有多家省报转载,迅速在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6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名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自此,中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1956年在《北京日报》农业组实习的胡福明大概也不曾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主笔的一篇文章,会引发一场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成为改革开放的引线和两个时代的历史分割线。这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1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刊登在《光明日报》头版,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序幕。


▲ 胡福明


从新闻到哲学:不忘初心


1955年,胡福明如愿被第一志愿——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录取。之所以选择新闻专业,而没有选择文学,他解释:“搞文学创作需要接地气,而学习新闻可以接触社会、接触广大人民群众,这点常识我是有的。”为响应国家建设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号召,胡福明放弃了到《人民日报》工作的机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三年间,他甚至没有去过故宫、长城,“一是没有时间,要读书,二是没钱。”


1962年,胡福明毕业在即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前后动员了他6次,希望他留校。但胡福明最终选择了南京大学,“这样挺好”。毕业后的胡福明回到了江苏,开始在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系前身)任教。


历史进程中的三个节点


胡福明在《北京日报》农业组实习期间,大跃进开始了。亩产几千斤、几万斤的标语,田里细密如丝线的稻谷,颠覆了他对粮食收成的认知。农村出身的胡福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苏南一亩地收六七百斤的谷子已经了不得了,怎么可能上万斤呢?”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对全中国的教育秩序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南京大学文史哲三个系的一二三年级,不包括毕业班,都在南大溧阳分校。“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同志是好的。”胡福明说出了当时的无奈和不解:“我们都是贫下中农出身,怎么读了几年书,就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了?”


1977年2月7日,《学好文件抓住纲》发表,其中提出了“两个凡是”。胡福明感到很震动,也很奇怪:“当时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全面的拨乱反正,‘两个凡是’不是正好与此相反吗?”


“我有哲学这一件武器”


在胡福明看来,“两个凡是”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天才论”的产物。于是,胡福明想到拿起自己的哲学武器,实事求是地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在此之前,胡福明就有多篇论文,1976年南京大学第四辑学报览编上还有他的文章。“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你的责任不就是坚持真理么!为了真理而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1977年3月起,胡福明一直在思考批判“两个凡是”最有力的理论依据,终于,他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在医院陪护生病的妻子期间,就在走廊的灯光下,胡福明把《马克思选集》、《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和原著搬去,找出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的六七十条论据,几乎每天晚上“趴在那个路灯的凳子上,蹲在那边写提纲,提纲都写了好几页。”“实在困了,到了下半夜,就把两只椅子拼起来,睡一会。”几经修改,最终写成论文。1977年9月初,胡福明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寄给了当年5月在南京相识的《光明日报》哲学组王强华同志。


1978年1月,胡福明收到编辑要求修改的回信。那时向北京寄稿件都靠邮局,没有传真机。这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胡福明在南京大学就修改过多次,文章大样就靠邮局在北京和南京之间传递。这从保存的文章大样上可以看出,因为每份大样上都有日期可查。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杨西光还在标题中加了“唯一”两个字。随后这篇文章经过多人参与、数易其稿。


1978:历史剧变


1978年五一节前,胡福明回到南京大学给学生补课。不久后的一天早晨,他和夫人在厨房里做早饭,听到中央电台广播《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高兴。这篇文章从酝酿到发表,已经一年多了。


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全国广泛的讨论,但胡福明回忆,“南京大学没有给我压力。”面对有人说:“你已经卷入漩涡中去了。”胡福明则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轻松作答。


1978年6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名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自此,中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旁人看来,胡福明的一篇数千字的文章,可以说开启了中国命运变革之门,而年逾八旬的他却很是谦逊:“我这一辈子也只写了那么几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我只能算起了个草稿吧。”


新时代,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论断、思想、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胡福明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实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为丰富了,但党的初心和改革的决心却一直没有变过。”


▲ 胡福明谈十九大精神:伟大实践结出新时代思想硕果


十九大以来,胡福明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新”字,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他认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实践结出新时代思想硕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创造的,正是建立在五年来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经得起实践检验,深得老百姓的拥护,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胡福明,1935年7月生, 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来 源 | “南京大学”官微

责 编 | 王梓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